落炉谣
□胡长斌
十几年前,听闻山原深处有个“落炉坝”,便臆断那地方与“火”有关。炉是生火的,有了火便有了温度。“落炉”,当然不是又一个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从天上掉到地上的地方,而是依据山形水势、地貌特征,一处像火炉一样“烤”人的地方。据说那里地势低洼,夏天像火炉的炉底,于是,“落炉”名出。《遵义县地名录》载,落炉最高气温达摄氏三十九度。所以,生活其间的落炉坝居民每到炎热时节,便有了炉火炙烤的切肤之累。此外,还相传落炉原为“陆”“卢”两姓人家居住地,习称“陆卢坝”,因“陆卢”与“落炉”谐音,便衍化成“落炉”。因“热火”而“落炉”,或因“陆卢”而“落炉”,哪一种说法都通顺。
落炉,位于汇川区西向偏北的边陲地带。2016年前,属遵义县(今播州区)辖地,之后,随山盆镇划入汇川区。落炉西南有观音寺河(又名盆水河)与仁怀隔两夹岩相望,东北面以桐梓河与桐梓为邻;从东到南,打鼓山峦环列如屏,铺天盖地,压向山谷。一脚踏在汇川区、仁怀市、桐梓县交汇之地,与遵义市中心城区远距一百六七十里,颇有世外桃源之感。
人在其间,才会感知大自然造天设地的洪荒之力,以及落炉人民建设传奇家园的孜孜求索。
落炉地处中低山深切河谷地带,悬崖峭壁,直上直下。大娄山东南向主峰仙人山往落炉大峡谷跌落,山势从海拔1800多米降到岔水(三县区市交界处)的480多米,造成落炉遭遇嵽嵲峰峦围挤,形成七八平方公里的低谷。身在落炉,不由人不恂恂然。长岗雄岭,垒乎高天,危乎深壑;巉岩绝巘,接天拙地,络绎铺排。
据《遵义简史》引《穆氏族谱》:唐亁符三年(876),播州叛乱,穆星天奉命平播,凯旋之际却殒命九节滩,但穆姓自此开发穆家川,为地方望族。到了南宋嘉定年间,穆杨又起刀兵,穆氏幸存者潜入大娄山深处寻亲避祸,十数年后,他们落业于仙人山北坡响水田,开荒辟草,重振家业。还在金凤山下营建穆氏宗祠,以传承湘川之左穆家庙香火。
元末年间,社会动荡,在响水田的穆姓人家感受到山雨欲来的悽惘,为生存计,他们杀驴祭天,各奔西东,零落四散。其中穆夬、穆庸兄弟一路奔西,闯进落炉大峡谷。 面对落炉坝,谁来经营呢?两兄弟商议,以比武定乾坤,胜者落业落炉。结果,穆夬获胜,成了落炉穆姓始祖。穆庸继续西进,也觅到一方生存之地,谓穆庸坝。因此,现在的落炉大峡谷大营滩也称“比武滩”。
落脚落炉,穆夬与家人弯腰垦荒,打理山坝,年年月月,究成落炉旺姓。
遥想唐僖宗乾符年间,穆氏以军旅入播,他们开山辟路,一往无前。现在,穆夬一族伐木造屋,垒土成墙,叠石成院,木条立寨,栅栏为门,安定了身,也安定了心。向往人间乐土,他们开沟排水,造田垦土,种植五谷杂粮,培育瓜果蔬菜。欣欣焉,陶陶然。之后,开设学堂,修建庙宇,以耕为本,以读为要,耕读立地,乡风为之变,人物有胸怀矣。
继穆姓之后,又有陈、王、杨、罗、曹、叶等人家先后迁来落炉。大家和平相处,共建家园。
落炉地处遵义至泸州古驿道节点上,行商走旅,在仙人山峦,在落炉大峡谷,在出川入黔的山道上,常年穿梭,奔走不息……那古道,缠山绕岭,似有或无。行走在年深月久的山道上的人们,或求学,或经商,或走亲,或访友,或公干,或跑腿,或务工,或作业,攀上沿下,热汗涔涔……渐渐地,人在山路,似手握一绳;身如墨点,粘在荒崖上了……交流了物质,也交换了人情世态。乡野生活,就像大峡谷的幽流,咕咕地流淌,流过了清代民国,流到了现代……
落炉,作为基层区划,明末至清属遵义县北乡大溪里九甲。民国年间,落炉先后为遵义县以下区、保(乡)辖地:北三区下区打鼓保、第十五区打鼓乡、第八区打鼓联保二保、大桥区(北区)李梓乡十保。
1953年,落炉建乡,为遵义县山盆区15个乡之一。1958年,落炉改建为生产大队,属山盆人民公社打鼓管理区。1984年,大队改村,落炉属打鼓乡四个行政村之一。2016年,落炉村随山盆镇入籍汇川区。
解放初,落炉建乡时有两千余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落炉大队有3000多人;新世纪之初,落炉村有3500多人;近年,落炉村人口达3800多人。
落炉成为黔北乡野人口最为密集之地,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500人左右。在落炉,穆姓人口占七成,稳坐落炉大家第一把交椅。
落炉人烟稠密,耕地稀缺。《遵义县山盆镇志》称,1952年,落炉有两千余人,耕地1500余亩,为遵义县人均拥地最少的地方。随着人口增长,人均占地愈来愈少。
民国时期,落炉人利用当地的温热气候,以六成土地种棉。家家种棉花,户户织土布,人人做生意,买粮过生活。1954年,当地政府规划落炉为产棉区,九成以上土地用于种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产棉10余万斤,七十年代末,土布渐行淘汰,也取消了棉花定购。
1982年,落炉花茶厂成立,利用气候条件种花,年产茉莉花二三万斤;并与茶叶加工融为一体,生产茉莉花茶、玉兰花茶。年产花茶六十吨,最多时达百余吨,主要销往遵义、贵阳等地,较有名的品牌是“遵义会茶”。
落炉乡场,民国二十六年(1937)开场,位于落炉坝中心场。为落炉、水源、岔水等遵、仁、桐边民交流贸易场所。上世纪八十年代,落炉村规划中心场建设;新世纪之初,遵义县将落炉纳入“边贸新村规划”。现中心街长近1000米,宽近20米。赶场天,乡民咸集,热闹非凡,交易火爆。
自落炉坝有了人烟,“出行”便成了说不完的话题。落炉人倾其心力、人力、财力,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醉心于交通建设。1979年,李梓到落炉公路建成,自此,从遵义中心城区到落炉坝最后一段公路建成通车。接着,落炉在遵义县率先开通了落炉村到遵义城区的客运。1992年,在观音寺河上建成两夹岩钢绳吊桥,以方便落炉坝、水源坝人员往来。2003年,钢筋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落炉大桥建成通车,拱跨观音寺河100米。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两夹岩,如今只在刹那间即可往来。落炉大桥有力地改善了遵义西北部的交通基础条件,大大缩短了遵义泸州间的地理距离,大大方便了这方山重水复地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交往。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落炉就有“大山深处的农民城”的美誉。又历上世纪末新世纪之初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经由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落炉业已成为黔北大地有口皆碑的美丽乡村、神奇家园。
落炉,一派祥和与富足。壮美风光为其增色,青山绿水为其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