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67期 本期3465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25

为推动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政协智慧


——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采撷


□文/本报记者  王  吟  图/本报记者  李昊霖


2023年2月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助推贵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各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围绕“三农”工作,通过精准务实的高质量提案积极建言献策,为助力全省乡村振兴贡献政协智慧。



提案单位:民革省委


抢抓机遇 多措并举

加快推动贵州农业产业融入成渝经济圈


核 心 提 示

成渝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有千亿级火锅产业,供需市场巨大,可覆盖我省辣椒、花椒、畜禽渔业、蔬菜等农业单品融入火锅产业链。目前,为赋能成渝贵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三地战略合作不断深化:产销协作持续“升温”——我省集中组织茶叶、辣椒、竹笋、竹编工艺品等农特产品企业参加重庆、成都等地展销活动5次,参与企业64家次,促成我省贵三红公司与四川香天下餐饮管理集团等一批企业签约项目25个;投资往来日益频繁——近年来,成渝客商累计在我省投资农业项目175个,投资额近百亿元;展会协会搭桥初见成效——依托茶博会、辣博会等平台,组织行业协会、农业经营主体与成渝茶叶协会、火锅协会等达成合作协议,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民革省委提交了《关于加快贵州农业产业融入成渝经济圈的提案》。

对策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三项机制”。一是成立贵州农业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成渝贵三地联席会议制度,从省级层面主动对接成渝党委政府,制定出台贵州农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行动方案。二是从政府、企业、民间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合作机制,强化与成渝地区的合作交流,鼓励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研究、开拓成渝市场。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农业人才互派交流机制,推进实施贵州农业人才与川渝地区人才的培养和交流计划,通过举办农业科技成果论坛、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等,强化人才交流。

紧盯目标市场,着力打造“三大基地”。一是围绕成渝所缺,培育一批土特农产品供应基地,如围绕贵州绿茶、贵州刺梨、黔药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遵义红”“湄潭翠芽”“都匀毛尖”“赤水金钗石斛”“麻江蓝莓”“织金竹荪”“大方天麻”“施秉太子参”等市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做文章,重点打造一批定向输送优质土特农产品的“茶园”“瓜园”“菜园”“果园”“药园”基地。二是聚焦成渝地区千亿级火锅产业市场需求,强化道真、正安、务川与重庆毗邻地区合作,强化金沙、大方、赤水与四川省毗邻地区合作,围绕辣椒、花椒、预制菜等,打造一批火锅产业链原材料供应基地。三是主动承接四川、重庆避暑旅游市场,在贵阳市、六盘水市及遵义市的桐梓、习水、务川等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村旅游避暑基地。

抢抓发展机遇,主动争取农业农村部政策、项目支持,由成渝贵三地联手协作打造“三个样板区”。一是围绕农业科技协作创新、农业监管联合执法、重大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农村改革等重点领域,打造区域协作示范样板区。二是借力成渝通道优势,推进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一体化电商、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和现代营销体系,打造农产品互通交易样板区。三是携手成渝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挖掘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类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将贵州全力打造成成渝经济圈的“后花园”、农产品的“后备箱”。



提案单位:民盟省委


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

切实推进我省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


核 心 提 示

2020年,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要让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领域、全过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落实到乡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新时代先进文化入村、入户、入脑、入心,提高农村居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民盟省委提交了《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切实推进我省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的建议》提案。

对策建议

持续推进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注重宣传引导内容的地方表达。按照“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以宣传日(或周、月)的形式开展核心价值观专项宣传。面向青少年强化“爱国”“敬业”“诚信”“友爱”教育,面向中青年人强化“公正”“法治”“诚信”教育,强化“中国梦”的内涵解读与地方性宣传。

大力推进农村科普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居民科学素质。将实现我省“十四五”公民科学素质规划目标纳入乡村振兴建设内容的刚性考核指标。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能力和供给水平,拓展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进乡村的途径与方式。以乡镇为基础,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送戏进乡村”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数字网络“村村通”优势,定期在乡村提供“露天电影”服务。通过广电和移动通讯途径满足农村居民的知识和信息需求。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将公共文化资源与服务延伸到乡村,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

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促进城乡文旅互动融合,不断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互补需要。以现代化国家新农村的视野,进一步充实完善各级乡村文旅规划。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民族民俗节日节庆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和提炼乡村文化内涵,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推出一批鼓励乡村居民进城消费的交通、旅游推介、民宿、景区景点、重要民族节日等便民政策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促进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提案单位:民进省委


推动贵州“村超”由网红变成长红

助力“桥头堡”文旅产业实现大突破


核 心 提 示

贵州“村超”坚持以文育体、以体兴旅的思路,推动了以赛促文、以赛促产、以赛促旅、以赛促销,迅速走红全网、火爆出圈,被央视称赞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诠释”。“村超”举办期间,榕江县累计吸引游客338.42万人次,同比增长131.7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34亿元,同比增长164.05%,同时带动了贵阳及周边县市旅游产业发展。然而,要把“村超”流量转为游客“留量”和经济增量,持续推动“桥头堡”文旅产业实现大突破,就要积极探索如何推动“村超”由网红变成长红。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民进省委提交了《关于推动贵州“村超”由网红变成长红的提案》。

对策建议:

做好“村超”长红发展的顶层设计。“村超”姓“村”,要守住“村超”的乡土味,就要始终坚持人民主推、主创,防止过度资本运作,始终向群众呈现纯粹的草根足球,营造欢乐的氛围与场景。在文体旅融合发展中,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坚持文化是灵魂、体育是支撑、旅游是载体,夯实体育基础;要尊重经济规律,以“集成创新”的理念,合理预期、科学谋划、久久为功;要处理好谋一域与谋全局、谋一时与谋长远的辩证关系,走真正的可持续产业化道路。

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赛事的策划和举办最终归属于社会和市场,政府要把精力集中到如何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来,如科学定位、合理规划、长期建设、质量为王、便民利民等,实现由网红打卡游、过境游到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打造完整的“村超+”文体旅产业链。明确“村超+”文体旅产业中的上中下游分工协作,加强上中下游产业和人才配套建设、文体旅项目建设以及消费市场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吸引文体旅产业集聚,推动“村超+”运营市场化,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打通并构建“村超+”文旅产业链,促进流量经济、现象级事件向体验性经济转型,观赏式文旅展示向沉浸式场域体验转型。

强化“村超+”辐射带动力,促使地域性品牌向国内、国际文化传播品牌转型。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足球为线索,以“村超”赛事联动全省旅游资源,构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村超+”旅游线路、旅游体验产品,以及由社区、建筑、人群、文化活动、公共空间五大要素和欢乐氛围构成的体验场景。加强国内国际体育合作,搭建国外体育企业交流沟通、互惠协作平台,借鉴英超、美国NBA等赛事产业化的有益经验,科学合理设置赛制赛规,走出一条独特的“村超”产业化道路。抢抓与英超合作机遇,借助“一带一路”“村超”友谊赛,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走进贵州,为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变“流量”为“留量”。在让流量和故事沉淀在实实在在的“村超+”产品内容和品牌形象上的同时,持续不断地推出具有“网红”潜质的新产品。



提案人:向昀委员


完善农资保供稳价机制 强化我省粮食安全保障


核 心 提 示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农资投入占粮食作物整体生产投入的28%以上,农资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价格,更关乎农民收益。在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的当下,做好农资保供稳价工作,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坚实基础,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近几年来,受国内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化肥市场形势复杂多变,农资保供稳价任务艰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因此,加快探索建立务实有效的我省农资市场保供机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向昀委员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的建议提案》。

对策建议

积极调控,保障农资生产企业供应稳定。加大农资生产企业政策扶持力度,激活闲置产能,保证市场供应。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要严格履行与农资生产企业签订的天然气供应合同,优先保障其用气需要,尽量避免压减气量、时间,全力帮助提高开工率。能源、工信部门要积极引导本地区煤炭、硫磺等重点原材料供应企业,保障农资原材料供应和价格稳定,进一步降低农资生产成本。鼓励我省农资生产企业加入全国性行业协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供求动态,调控生产计划。

强化统筹,增强流通保供稳价协同应对能力。供销社要发挥好农资供应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农资保供稳价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各级工作职责,落实保供稳价责任,着力加强与上游厂商、下游网点、省外同行沟通对接,加强淡储旺供调度指挥、督导检查、责任追究,切实保障农资渠道通畅、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质量可靠。

加大财政补贴,提高各农资承储企业储备意愿。建议各级财政及时足额拨付农资淡储补贴资金,减轻企业承储成本,并视农资企业因承接储备任务市场价格下跌造成损失情况,给予一定财政资金补偿,进一步提高农资经销商承储积极性。相关部门要督促本省承储企业,有序足量入储,切实履行储备监督和管理职责。同时积极协调解决承储企业在入储和投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各承储企业储备期结束、春耕使用农资旺季到来后及时投放。

提升技术水平,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全省农业农村部门、供销合作社要加强对农民选择农药化肥、施用化肥农药等环节的全程技术指导,加大功能性复合肥、水溶肥料、生物有机肥料、作物专用肥、低残留低毒性农药、高效缓释肥料等新型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切实抓好供种服务、统防统治、植保信息等有效供给。

加强监管,优化春耕化肥农药市场环境。全省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掺杂使假、标识欺诈、计量虚标以及化肥农药市场价格垄断、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



4852-A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