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天地宽
——七届、八届省政协委员何子明与他的公益事业
□傅汝吉
有人将牛的精神归纳为这么几句话:负毕生精力而居草甸,献一身血汗而食糟糠,功而不居,劳而无怨。
当我记住这段话的时候,我也记住了一位朴实无华、谦虚谨慎,退休前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退休后20年来一直在发挥余热,做了大量公益事业的老同志——贵州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促进会创会会长、省直机关老年体协主席何子明。
何子明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他在介绍自己身份时常说的是:“我是农村娃娃儿、苦孩子、穷学生、小干部。”由于出身农村,他格外喜欢那支歌——“我家住在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我养育,风雨中教我做人。”何子明的父亲过世较早,长兄长嫂对他的成长帮助很大。过去常年忙于工作,何子明很少有时间回老家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看望哥嫂,只能按月给他们寄去一定的生活补贴,后来也曾将他们接进城住过一段时间。退休后,何子明遂了一个心愿:2005年8月,他陪着未出过远门的哥哥先到内蒙古看大草原,又到北京爬长城、游故宫、看雄伟的天安门、瞻仰毛主席遗容……
“我应该把对亲人的爱扩大到全村,乃至全乡!”在火车上听哥哥说起家乡人、家乡事,他产生了一个向家乡献爱心的念头。经过深思熟虑,何子明草拟了春节期间向全乡80岁以上老人“拜年”的活动方案。
2009年秋季,年过七旬的何子明三次从贵阳前往遵义市区和南白镇,与乡友商量拜年活动之事,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在遵义工作的乡友们的积极支持。乡友以及联系的企业捐助了拜年礼金和菜油,省民政厅提供了棉被、棉衣,和一封封温暖的慰问信一起组成了拜年礼物。
2010年的大年初二至初七,天寒地冻,何子明与乡友等一行18人组成的慰问组分别从贵阳、遵义赶往平正乡。慰问组在看望赵立富、孔繁雨、甘泉州三个百岁老人后,又分3个片区向平正乡的老人“拜年”,共看望了90岁以上老人27位、80岁以上夫妇20对。
慰问信言辞恳切、热情洋溢、爱心尽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根’在平正,‘魂’也在平正。礼金(品)菲薄,情笃义重。我们的这个小小行动,在于倡导爱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为传递‘孝悌’文化、光大华夏美德、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出一点力,尽一份责任,献一份爱心。”
根据乡里提供的慰问名单,慰问组又到松林镇、遵义城区、南白镇开展了“拜年”慰问活动,还在团结片区慰问了垭口雷以伦烈士的母亲黄忠现老人、老支书黄大发等……这次活动,如一股暖流拂过平正山村,村里有哥俩曾为九旬老母的赡养问题扯了几年皮,目睹何子明倡导的敬老活动后,弟弟当即把老母亲接到家里并保证负责养老送终。
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经济,今天的读书,明天的希望。这是何子明在求学和在基层工作时的切身体会,他深知国家“下大力抓教育”和实施“教育强国”的重要性,所以,退休后他还是继续关注教育事业。他将助学的视角进一步拓宽,把为学生送书包、送笔、 送衣物这种常规活动发展成对山里孩子的“扶智”活动。他提出“组织一批优秀中小学生到北京开眼界”的想法再次得到乡友的赞同。经过认真策划,一位企业家出资6万元,资助平正乡中小学推选出的25名优秀学生,于2009年7月19日至24日到北京参加了励志夏令营活动。第一次坐上火车的山里娃们,笑啊、唱啊、记啊,激动无比……他们进故宫、登长城,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庄严的升国旗仪式,25个山里娃的幸福写在了脸上,壮志立在了心中。
这25个孩子从北京归来后,成了励志宣传员、文明带头人、学习优胜者。2014年就有5人考上省内外大学,随后也陆陆续续带动很多学生考上了大学。2023年7月21日至26日,何子明和乡友又组织了平正27名成绩优秀的中小学生赴广州、深圳参加“走出大山看世界、励志成才来报恩”励志夏令营活动。何子明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孩子们成长进步,在家乡传为佳话。
2009年11月19日,何子明被推举为遵义县枫香镇“春晖”助学协会名誉会长;2013年9月12日,何子明发起的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春晖行动”滋根助学理事会成立,他担任会长,共筹集到助学基金130余万元。2013年9月20日,何子明与乡友参与了遵义县鸭溪镇捐资助学的“春晖行动”。他在捐赠会上致辞时说:“要形成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传递知恩图报、反哺故土的正能量,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些年来,何子明发起了多次捐资助学活动,他的爱心团队无论走到哪里,传递的是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理念;传递的是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读书是一条好出路的理念;传递的是成就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的理念;传递的是助力发展教育,就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