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有为 全力推动“四区一高地”建设
——政协第十三届贵州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发言摘登
编者按
12月5日,政协第十三届贵州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贵阳召开,传达学习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精神,围绕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建设“四区一高地”进行协商议政。省政协主席赵永清主持并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吴强应邀到会通报我省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建设“四区一高地”情况。委员们围绕协商议题作大会发言,为贵州把文件政策的“含金量”有力转化为发展的高质量献智献计。本报摘登部分发言,共飨读者。
邱刚委员的发言:
深化“放管服”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于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尤为重要。为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我省营商环境,建议:
(一)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等营商软环境建设。加强司法保护,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并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继续做好营商环境方面法规、规章立改废释工作。严肃执纪执法,规范监管执法,加快制定监管权责清单。开通“绿色”司法救济途径,畅通民营企业的司法救济渠道。
(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政务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性支撑,全面打造整体式、信息化、智能化的高质量政务服务体系。通过量化标准,细化衡量市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公用服务、金融融资和减税降费部门助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的评判依据。坚持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以市场主体感受为第一感受,建立职能部门、工商联、民营企业代表和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机制。
(三)补齐政务服务短板,提升审批服务质量与效能。加大政务大厅流程环境、政务服务信息化等“硬条件”的建设力度,推进审批服务提速、网上服务提能、政策服务提效,加快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增设窗口,专门解决审批环节中出现的疑难卡壳问题。
(四)建立高效、便捷的沟通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由投促和工信等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定期协同处理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服务中出现的体制机制问题。尽快实现省、市两级窗口部门相关业务系统的互通协同,推动实现省级工、改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审批数据完整体现。
(五)打破职能部门数据和信息壁垒,畅通信息渠道。结合我省实际,按照“先易后难”的工作步骤制定时间表,有序有计划破除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壁垒,实现共建共享,以同一数据和信息系统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开透明服务。
王立委员的发言:
高质量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推动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是中央针对贵州实际情况作出的科学研判和定位,也是贵州守住绿水青山、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各市(州)立足山地特色,稳步发展优势产业。以六盘水市为例,山地特色产业面积400多万亩,共发布1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地方标准和5个团体标准,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1个、绿色食品46个、有机农产品44个,成功打造了凉都“弥你红”、凉都“水城春”、“盘县火腿”等区域公共品牌,成功创建了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进一步推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上凝聚更多力量,建议: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省级财政奖补资金和项目投入,引导财政和社会资金形成组合拳,在山地适用农机“引研产推”和土地宜机化、有效灌溉和高效灌溉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全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
(二)制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二去一补”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指导各县(市、区)正确处理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农业产业现代化社会分工的关系,帮助农业龙头企业顺利实现“去大基地”“去行政化”“补市场化”的改革需求,轻装前进闯出一条新路,成为带领农村产业兴旺的龙头。
(三)加大工作力度增强村集体经济统分能力。大力加强新型村集体经济建设,促进村集体经济加大统分调配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资源利用、统筹产业发展和统一社员服务的能力。推动交流互鉴、总结经验,从“个别”中找到“一般”规律,从“群众”中找到“领导”方法,推而广之,在乡村振兴开新局上形成更多贵州经验。
杨云勇委员的发言:
以贵阳贵安枢纽节点夯实算力“底座” 释放“东数西算”数字经济活力
贵阳贵安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近年来为“东数西算”“东数西存”“东数西渲”“东数西训”建设了良好的算力基础设施和算力调度网络。为更好地推进算力建设,释放数字经济活力,建议:
(一)优化层次布局,加快推进市级城市数据(算力)中心建设。把相关市(州)数据(算力)中心建设作为贵安枢纽节点的重要补充,全部纳入“东数西算”管理范畴。推动具备优势特色的地区加大力度引入大数据企业,部署相关产业,打造重大项目、示范性项目,提升市(州)城市数据(算力)中心的竞争力。大力推进市(州)城市数据(算力)中心的安全设施配套,按照国家要求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引进合适的安全企业,在市(州)构建大数据安全靶场分靶场等,积极推进市(州)数据(算力)中心的安全合规及风险评估等工作。
(二)统筹规划算力协同,构建统一调度接口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研究并构建统一算力调度技术的开发和接口标准,要求各平台、厂家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改造,由算力公司统筹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城市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中心的三层结构算力调度,并依据“东数西算”“东数西存”“东数西渲”“东数西训”等特定需求场景,进行算力资源分配、协调,保障数据中心均能积极响应算力需求,避免市(州)数据中心算力资源空载运行。大力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形成以民营龙头企业、省属国企、央企为重点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加快算力生态发展,积极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实现数据要素高效配置,推动数据流通交易取得更大突破。
(三)培育数据要素交易市场,提升大数据应用效率。积极研究探索源头数据合规采集的方法途径,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利用数据交易机制、流通机制和数据配置机制,推动数字经济的安全有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建立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推动个人数据脱敏并去掉个人社会属性、企业数据进行来源合法性验证后进入市场流通交易;充分挖掘社会数据价值,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加快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相关交易具体操作机制,构建数据价值评价体系和交易价格指导机制,促进数据要素合法化、价值化交易,提升大数据应用效率。制定城市大脑、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智慧交通、远程医疗、无人工厂、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运用交易数据的相关安全合规机制、交易规则和交易价格,确保数据要素稳定、健康发展。
(四)强化生产要素保障,育引更多高端人才。在育人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引导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紧跟大数据技术发展国际前沿,引领大数据理论和应用创新。在引人方面,继续打造人才“蓄水池”,灵活引进一批大数据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确保增量不断涌入。打造高端人才“飞地”,充分利用贵州数据集聚优势,以“数据招人才”,打造以引智、研发功能为主的开放型科技人才合作基地。
区柏来委员的发言:
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与贵州“四加”合作模式 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与贵州“四加”合作模式(大湾区总部+贵州基地、大湾区研发+贵州制造、大湾区企业+贵州资源、大湾区市场+贵州产品),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有力推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推动贵州深度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议:
(一)加快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方案。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扩大开放合作的主攻方向,围绕“四加”合作模式,制定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规划和专项方案,统筹全省各市(州)和各行各业的对接融入工作。
(二)对标大湾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大湾区先进做法,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消除区域市场壁垒,努力打造与大湾区同等水平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探索设立集装箱提还箱点,推进国际陆港建设,培育物流产业主体,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三)注重招大引强承接产业转移。发挥贵州能源、矿产资源优势,谋划一批近期可落地的项目,面向大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引工作,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注重发挥粤黔协作现代产业联盟及龙头企业虹吸带动作用,以贵州“1+9”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各类产业园区等为载体,鼓励龙头企业设立子公司、区域总部、生产加工基地等分支机构,积极承接上下游企业。用好用活产业协作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预算资金等,重点加快毕节·广州产业园、黔南·广州产业园、独山香港产业园等粤黔合作共建园区建设进度。进一步落实粤黔关于现代农业产业“一县一园”的决策部署,推动贵州农业、中医药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
(四)发挥大数据先行优势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大湾区作为全球大数据硅谷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丰富资源,加强与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与转化运用链条中的分工协作。以建设中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为抓手,加强双方在“东数西算”“东数西存”“西数东用”方面的协作,加快构建“粤港澳—贵州—成渝”数据新走廊。
(五)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合作水平。采取“请进来”方式,柔性引进大湾区“周末工程师”、退休老教师老医生;采取“走出去”方式,对接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推动大湾区企业与贵州职业院校结对子,合理安排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港澳政协委员具有国际视野的优势,借助港澳贵州联谊会、港澳贵州商会等平台,利用粤黔结对帮扶、泛珠区域合作、粤桂黔高铁经济带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带动港澳资本、技术、人才助力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六)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扩大我省农产品销售。把蔬菜作为对接融入大湾区的重点产业,支持一批本土企业通过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擦亮“贵州绿色农产品”品牌,做好农产品直供基地建设。与大湾区农产品主供渠道加强合作,推动优质农产品销往大湾区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
(七)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打造游客旅行首选地。围绕把我省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聚焦“站位、方位、定位”,细化“谋划、规划、策划”,突出“生态、形态、业态”,统筹“资源、资产、资本”,创建“品域、品质、品牌”,吸引大湾区企业来黔投资文化旅游项目,带动配套项目建设及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旅游全产业链。加大面向大湾区旅游推介力度,精准对接大湾区游客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打造“黔粤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港澳避暑休闲山地特色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