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435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5

发挥生态优势 促进绿色发展


——省政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和重要渠道。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明确提出支持贵州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日前,省政协召开“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专题协商座谈会,副省长杨同光出席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冉霞主持会议。部分市(州)政协、省政协委员围绕会议主题协商建言,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贵州绿色发展的真知灼见,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了政协智慧。本报摘登部分发言,共飨读者。



喻理飞委员代表贵阳市政协发言: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做好生态文明大文章


近年来,贵州茶产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持续做好700余万亩茶园的生态文章,初步形成了茶产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的“贵州范本”“贵阳样本”。借鉴茶产业发展经验,就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议:

(一)聚焦标准抓规范,加快推动生态价值赋能。加快建立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生态认证评价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方法。丰富“产品矩阵”,探索推动生态产品与医养、体育、教育等产业有机融合,不断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的产品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和机制,探索构建覆盖各市(州)生态产品总值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的评估机制。

(二)聚焦渠道抓品牌,释放生态价值经济效益。继续擦亮贵州生态产品品牌,将生态产品相关产业与休闲、乡村和森林康养旅游等整合开发,科学布局建设田园综合体、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等,形成立体的生态产品体系。打造区域生态品牌集群,加快以生态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集聚,搭建政府引导下的管理和运营平台,为生态产品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价值转化提供渠道。挖掘生态产品文化内涵,推动生态产品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机结合,挖掘宣传相关文化元素,增加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三)聚焦保护抓机制,确保生态价值持续转化。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聚焦重要生态环境要素,完善生态保护分类补偿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区域合作,完善区域内常规性联合检查机制、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完善交易机制,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推进“森林碳票+生态修复+生态损害赔偿”试点。

(四)聚焦技术抓创新,助力生态价值高效利用。打通生态产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堵点,促进企业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建立系列生态产品交流合作平台,提升我省生态产品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的生态产品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一批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的卓越工程大师。



冯春林委员代表遵义市政协发言:


建立机制 搭建平台 大力推动竹产业发展


近年来,遵义市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过程中,围绕竹产业发展精准布局,在推进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和尝试。为进一步推动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和资源变现,建议:

(一)强化政策支持。从省级层面助推赤水竹浆林纸一体化全产业链园区申报“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打造一批创新型竹产业龙头企业,构建具有先进供应链、产业链的竹浆一体化加工基地。参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完善顶层设计,从原料基地提质、基础配套、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支持遵义竹产业发展。探索适合贵州碳汇开发需求的全域全要素管控制度,由省级碳汇开发管理部门出台政策性文件,明确审批备案、开发权限和时限、市场准入及运营等标准,推动县域森林碳汇规划和项目开发落地见效。

(二)推动平台建设。共同推进“贵州省竹产业研究院”“竹产品检测中心”“中国竹产品交易中心”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林草局和相关科研院校(所)的支持,以平台为载体,邀请涉竹专家、学者为贵州竹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指导。

(三)丰富产品业态。发展“竹+饮食文化”“竹+温泉康养”“竹+林下经济”等产业模式,举办竹文化活动,不断拓展竹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打造“竹林最美风景线”“中国竹都”等竹文化品牌,丰富“游竹”“品竹”“玩竹”“赏竹”的消费业态,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效应。

(四)完善金融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机构对现有碳汇核算标准予以认定,健全竹林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完善竹林碳汇交易制度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搭建省级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将市、县竹林碳票纳入省级交易平台,扩大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购买竹林碳票,促进竹林碳汇产品尽快实现交易。



项建委员代表安顺市政协发言:


推动实现中药材生态产品价值 助力中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抢抓全省唯一“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政策机遇,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中药民族药资源,将中药材产业作为支撑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导产业,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为更好实现我省中药材生态产品价值,建议:

(一)强化政策指导,加快产业集聚。出台支持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全省中药材交易和产品向关岭聚集,支持关岭举办相关会议活动,将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打造成为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二)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引导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校(所)加强中药材产业创新性研究,加快构筑省级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研发中心和专家服务团队,积极争取一批中医药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以关岭中药材产业实践为基础制定道地药材技术操作规程与质量标准,着力构建西南地区中药材检测体系,以科技创新助力中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三)强化市场引导,扶持产业主体。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医疗单位饮片采购份额中,贵州本土药企产品仅占3%。应研究出台我省中药材趁鲜加工品种目录及支持饮片加工的政策措施,推动我省中药材饮片产品更多进入省内外医疗机构。

(四)强化品牌打造,提升产业价值。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对我省道地特色优势药材品种认定、原产地保护和品牌培育的工作力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黔药”品牌,推动提升我省中药材资源价值。



肖远福委员代表毕节市政协发言:


深入推动酒用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毕节市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建好酱香白酒“第一车间”,采取“龙头企业+订单种植”“国有公司+村合作社”“物化补助+订单收购”“技术服务+农业保险”等模式,高位推动高粱产业绿色发展。为进一步推动酒用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推进良种繁育和育种研究。加大对酒用高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所)合作,开展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等研究工作,如早熟矮杆抗病酒用高粱新品种选育、适宜不同海拔特别是高海拔区域的优质高产抗病酒用高粱新品种选育等,抓好品种的更新换代,做好现有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

(二)进一步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出台扶持政策,在赤水河流域涉域地区建立酱酒原材料(高粱、小麦)生产基地,鼓励相关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种植,保障酿酒原料供应充足且安全稳定,同时促进涉域农民增收,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发展。

(三)开展酒用高粱有机认证,合理规划种植布局。由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酒用高粱有机认证工作,逐步扩大有机认证范围,推动赤水河流域涉域地区扩大高粱种植基地有机种植面积。

(四)进一步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建立酒用原材料价格指导目录,引导按照目录价格收购酒用原材料,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目的,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共赢。

(五)延伸高粱种植产业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举办“高粱节”“丰收节”“文创艺术节”等活动,宣传展示优质高粱种植产业发展情况,开发高粱食品、用品及文创特色工艺品、伴手礼,发展高粱种植衍生产业,打造专属生态品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杨德振委员代表铜仁市政协发言: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益


近年来,铜仁市抢抓江口县作为全省首批5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之一的先行先试机遇,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逐步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为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益,建议:

(一)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要素保障。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专家库,组织开展相关培训,选派年轻干部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机构学习,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改革。将试点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省级层面统筹建立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专项资金池,强化资金保障。

(二)创新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创新传统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将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研学体验、精深加工等融入生态产业发展。探索差异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升级生态产业化模式。搭建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运营服务体系,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生态产品供需双方快捷有效对接。

(三)健全绿色金融支撑体系。积极构建生态信用评价制度,争取国家各大开发银行和省内金融机构发放生态信用贷款。引导和鼓励省内金融机构设立生态服务公司、生态商业银行等绿色金融业务机构,探索发行生态产业基金、绿色债券等,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加大我省金融改革力度,探索林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等使用权抵押贷款新模式。

(四)着力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法治保障体系。积极呼吁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立法工作,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司法保障。待国家《生态保护补偿条例》颁布后,尽快制定我省配套法规,进一步明确生态保护与生态收益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徐勇委员代表黔东南州政协发言:


发挥森林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为打造我省“原生态民宿森林康养示范区”、建设“面向大湾区的山地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康养目的地”,不断创造优势条件,探索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更好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争取国家出台森林康养发展规划,将我省纳入发展重点区域,落实用地保障、产业扶持等指导性政策。结合自然保护地规划修编,编制我省森林康养“一核四区多节点”详细规划,注重与国土空间等规划衔接,使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与相关规划深度融合、相互支持。

(二)保障项目用地。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小镇、森林康养特色村寨建设。支持综合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村闲置建设用地、林场场部和管护站等建设配套服务设施。

(三)创新政策支持。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租赁、承包等方式依法依规投资森林康养产业。设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对评定达标的森林康养基地等给予专项资金奖励。支持将森林康养纳入工会职工疗养、学生研学旅行等活动范围。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森林赎买抵押、林权流转交易等贷款融资试点,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四)推动产业融合。建立“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进森林康养与养老、医疗、体育、教育和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发改、林业、卫健、宣传、民政等部门共同支持森林康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及品牌建设等。



韩平委员代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言:


打造生态食品省域公共品牌 助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


依托好山好水好生态,贵州生态食品产业成为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产业,2022年累计实现综合产值1115.1亿元,增长16%,带动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9.1%,有力支撑了乡村振兴。为提高我省生态食品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助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建议:

(一)打造“多彩贵州·生态食品”省域公共品牌。梳理摸清我省生态食品门类和品牌底数,以“多彩贵州·生态食品”为主题创建统一的生态食品省域公共品牌,涵盖省内各种高品质生态食品门类,集一省之力统一宣传推广,提升群众知晓率和市场认知度,提高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设置较高准入门槛,只允许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申请使用生态食品标识,塑造高标准、高品质、可信赖的贵州生态食品形象。适当增加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根据食品生产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数和产品品质划分生态食品星级,降低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辨识难度,引导消费者形成认知习惯。

(二)各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品牌建设。成立贵州生态食品省域公共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统一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步骤和具体措施,统筹各部门资源力量,强化协调联动,集各方之力共同打造,在全国率先打响省域官方认证的高品质、有特色“多彩贵州·生态食品”品牌。

(三)集中力量宣传推广生态食品省域公共品牌。由宣传和商务部门牵头制定宣传推广工作方案,统筹各部门开展工作。统一制作宣传短视频、海报等,与中央、省级媒体及各大网络媒体加强合作,持续宣传“多彩贵州·生态食品”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给予生态食品相关生产、批发、交易、零售和餐饮店等市场主体一定的优惠政策,借鉴“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的推广做法,支持生态食品市场主体走出贵州,在省外开设餐饮店、体验店,广泛宣传和销售贵州生态食品。



范波委员的发言:


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贵州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获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逐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的必经之路,建议:

(一)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采取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加强人才技术支撑、相关政策倾斜等多种补偿方式,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制度,特许经营收入严格用于生态保护,并引导自然保护地原住居民深度参与。

(二)探索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从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纳入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按照“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原则,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及技术参与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推广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普惠金融、绿色债券、生态基金、生态保险组成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单株碳汇的参与对象范围和开发树种范围,摸清全省林木“家底”,筛选更多具有碳汇功能和生态产品价值的树种。

(三)健全优化生态补偿政策有关配套机制。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技术指南,提出开展生态补偿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方法。尽快制定《贵州省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交易与生态效益补偿管理办法》,加快出台相关核算方法与补偿标准等。大力实施碳中和与碳普惠国民素质教育,在大中小学教育体系中逐步融入相关课程教育,向全省党政机关、相关企业、相关人员等开展有关理论与实践培训。

(四)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推进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长期化、制度化。探索建立省内流域横向多要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省内市(州)间、县(市、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综合考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收益、生态修复成本、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等因素,确定科学合理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