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43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11-29

窗——属于中国人的诗和远方


□李  睿


窗,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不过是房屋的一项构造。然而,它在古人的心中,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正因它能折射出人们丰富的内心,所以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人非常讲究窗的制作。古代房屋的窗,有各种形状,如梅花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窗扇不是玻璃,多是由纸或丝绸糊成;窗框上雕刻着丰富多样的花纹,有时还有美丽的珠帘作装饰。因而,各式各样的窗本身就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其次,有了窗,人们身居一室之内,就可以观察外界,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又与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窗,可以说是人们和自然进行交流的一个独特的媒介。因为有了窗,人们可以诗意地栖居着。

人们观察窗外的景物之时,窗框就成了画框。李白云,“萤飞秋窗满”(《塞下曲六首》),孟浩然云,“松月夜窗虚”(《岁暮归南山》),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坐收大自然的美景,真有“万物皆备于我”的得意。当然,大自然瞬息万变,画框中的景色不是静止的,而是变换的。因此,不用“移步”,便可“换景”,又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这正是中国文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精神境界。

宋人傅察的《咏雪》云,“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虽是咏雪,其实连窗一起咏了。皑皑的白雪映着疏落有致的窗棂,是那么生动和谐。没有了窗,雪只是孤立的风景元素;因为有了窗,风景之间才形成了有机联系,大自然的美景由此化为诗人掬取的一泓清气。

再看陆游的《雪晴欲出而路泞未通戏作》道:“欲觅溪头路,春泥不可行。归来小窗下,袖手看新晴”,出门看风景,可能更为真切,但有时却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小窗下看风景,不必受到约束,自有一份从容与镇定。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窗之中,可见高耸的西岭,可见千秋的积雪。窗,不但满足了人们的空间感,还被赋予了时间意识。盛唐诗歌的博大雄浑于此可见,窗的审美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窗,除了让人领略美景之外,还承载着思乡之情。唐代诗人李商隐吟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秋雨绵绵,独夜深山,是什么在敲打着诗人的心灵?那西窗之下剪烛共语的一幕,铭刻在诗人心中,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画面。回忆、咀嚼、企盼、向往……思乡之情,全部浓缩到一扇窗棂之中。唐代诗人王维独在异乡,时时惦记着家乡窗前的那一株梅花:“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寒冬腊月,梅花独自绽放着美丽,暗香疏影萦绕在绮丽的窗前。那扇窗,承载着他乡游子的万般柔情。

窗,不仅是思乡的窗口,还是回忆的窗口。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晚年便时常“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看着窗前的大雁飞过,听着窗外雨打梧桐的声音,一切景象都似曾相识,但窗内的人,容颜与情怀早已“不似旧家时”。这时在窗前,没有对幸福的期待与向往,只有对痛苦的咀嚼与回味。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里道:“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成为传诵千古的警句。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以窗描景,以树喻人,情绪蕴含极为丰富。

除了用与窗关联的景物来表达情感,诗人也常用“开窗”来表达豁达从容、积极向上的精神。宋代苏轼有诗云,“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南堂五首》)。室内萦绕着一片宁静安祥的氤氲之气,打开窗户,波浪接天,气象万千,简直像换了人间。以窗外清远壮阔之景衬托出诗人超然尘外的旷达性情。另外,北宋曾公亮有一首《宿甘露寺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床枕上弥漫着云气,使我恍若睡在千峰之上;阵阵松涛从万壑传来,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轰响。我忍不住想去看那如山般高高涌过的波浪,一打开窗户,滚滚长江之上壮丽如山的波涛似从天际涌来。“开窗”的动作,连接了人和自然,在大自然壮观气象的陶冶下,诗人的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人与自然达到了默契的交流。

如果说“开窗”表达了一种进取的人生态度,那么,“关窗”则别具一番意味了。宋代词人王沂孙在亡国后隐居不仕,他的词作中充满了眷恋故国之情,“关窗”意象在他的词中不止一次地出现。《声声慢·高寒户牖》云:“冷雨斜风,何况独掩西窗”,一片冷雨斜风之中,诗人独坐室内,将窗掩上,其萧瑟寂寥之情跃然纸上。再如《天香·龙涎香》中,“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故园的小溪,在下雪的日子曾有那样美好的景致。又是一个飞雪的冬天,却物是人非,恍如隔世。词人关上窗,燃起香,静静地沉浸在回忆之中。“小窗深闭”这个意象寄托了词人深长的故国情思。可见,在古诗词中,“开窗”通常体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闭窗”则体现了一种向内的自省。这种自省,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式的孤高。将心灵之窗关上,就与纷繁复杂的外在世界保持了疏离,是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不随众流、独善其身的心理的外在表现。

有时,古典诗词中的“窗”不是现实中的窗,而是想象中的窗。古人将复杂的人生感受倾注到诗词中,通过“窗”,表达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与追求。南宋词人吴文英更是将“梦”和“窗”紧密结合——他不仅号“梦窗”,而且在词中塑造了大量的“梦”与“窗”,有晓梦、午梦、晚梦、倦梦、残梦、客梦、冷梦、飞梦等;有梦窗、小窗、西窗、绿窗、寒窗、灯窗、吟窗、败窗、云窗、晓窗、碧窗等。在他的词中,窗的另一端,不再是现实世界,而是迷离的梦境。梦和窗是那样多姿多彩,不同的窗口闪现着不同的梦境,变换着数不清的场景和镜头。词人将刻骨铭心的感情体验和绵远悠长的生命体验,通通投射到这扇五光十色的梦幻之窗上。“窗”与“梦”,交织构成《梦窗词》“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的美学特质,让“窗”的审美内涵得到进一步延展。

窗,是风景的窗口,是思乡的、回忆的窗口,也是梦幻的窗口。窗不仅通向外部世界,也通向人的内心。窗,构成了古典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意象,昭示着心灵的向往与追求,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大地丰富了诗词的艺术画廊,更给人美的享受和哲理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