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3日至28日,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贵州。在近一周的时间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13家中央主要媒体和3家地方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兵分两路,走进贵阳贵安、遵义、毕节、黔东南、黔南等市(州)37个采访点,行驶了逾2000公里路程,行进式调研采访乡村振兴、新型工业化、生态文明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的新亮点、好经验。
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乘着高质量发展东风,贵州深耕全域旅游沃土,将这片土地的文脉、文韵、文气融于隽秀山河里,向“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展示了一幅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画卷。
贵州深耕全域旅游沃土 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冯 倩
红色之旅 重温峥嵘岁月
一直以来,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贵州不断聚焦红色主题、深挖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产业、打造红色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震撼!”“一定要来现场体验!”位于贵阳市龙洞堡国际机场旁的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红飘带”气势恢宏,现场观众的评论声、赞赏声不绝于耳。
文化、旅游、科技……现场震撼的场馆设计和视觉冲击,以及具有深度精神内涵的红色文化演绎,让采访团一行久久难忘。
作为贵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成果,10月22日,以长征为主题的数字体验馆——“红飘带”项目开始试运营,现场利用全息影像、三维声场等新技术再现伟大长征,通过“艺术+科技”的形式,讲述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自2019年,贵州被赋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重任后,省委、省政府就一直将建设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党建工程推进。
根据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分布、禀赋差异,以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贵州确立了“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布局,即以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文物为核心,以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线,以“黔大毕”和黔东的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遗迹为两翼,纳入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展示点,明确“以线串点扩面”工作路径,突出长征“征程”特点,通过长征重大历史事件,串联建设项目点位,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贵州是红色文化沃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省份。”贵州省文物局局长张勇表示,贵州正深入推进红色研学,系统梳理统筹全省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资源、红色景点串点成线,精心策划设计推出若干条红旅融合精品线路。
民族文化 绽放多彩魅力
荔波瑶山古寨神秘而又令人向往,错落有致的房屋古韵悠悠,巨型牛头铜鼓神秘庄重,高高悬挂的彩色染布随风舞动,屋檐下是忙着刺绣或晒秋的村民……走进寨子,一幅古朴动人的“秋日古寨图”在采访团眼前呈现。
瑶山曾是贵州极贫地区,是典型的深山区、石山区,发展滞缓。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瑶山古寨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在瑶山古寨,游客可以体验瑶族刺绣、手工陶艺等手工艺,还能参观陀螺坊、粘膏坊、熬药坊,品尝盛大的“瑶王宴”,观看《瑶山·瑶人》实景演出,感受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
创新旅游业态,促进民族交流。瑶山古寨是贵州挖掘民族地区人文资源和文化底蕴,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取马匹尾毛作原料,用白色丝线均匀缠绕后制成马尾线,用来刺绣成品,触感如琴弦般粗硬,绣品立体感十足——在三都自治县,采访团见识了中国刺绣“活化石”——马尾绣。
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列入‘非遗’后,绣娘一个月能赚8000元,手艺好的还开始创业培养下一代传承人。”三都非遗项目体验中心副研究员潘瑶说。目前,三都约有2万人以马尾绣为职业,全县马尾绣产业相关收入达到1亿元。
不仅如此,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马尾绣还走出大山远销国外,订单主要销往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和地区。
内联外畅 绘出“流动风景”
今年前三季度,贵州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一组数据显示,贵州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9%和35.9%。
数据背后,是日趋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正促成贵州“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精彩蝶变,让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蹄疾步稳。
以荔波县为例,随着民航、高铁的快速发展,荔波县正加快构建多元化、高品质、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旅游运输服务体系,有效激发旅游消费。
交通加持,美景赋能。“随着贵南高铁的开通,以及荔波机场刚刚成功进行了实地验证飞行,荔波将构建形成‘高铁+航空+高速’的综合立体旅游交通格局。”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处长吴冬表示。
作为贵州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黎平、从江、榕江三县是南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黔东南州是大湾区沿贵广高铁、厦蓉高速进入贵州的第一站。
今年5月,贵州制定打造黔东南州“黎从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规划,提出把“黎从榕”建成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大湾区旅游康养“后花园”。
如今,“黎从榕”三县正充分发挥当地独特民族文化优势,以肇兴侗寨为轴心,通过精品旅游环线,把周边特色村寨串珠成链,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大湾区市民旅游休闲胜地。
随着采访团行程结束,坐上从江往贵阳的高铁,中国日报社记者王松松感触颇深:“贵州交通设施的巨变,为当地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让贵州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旅产业欣欣向荣,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
贵阳“红色地标”——长征主题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红飘带”
黎平肇兴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