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树刚:切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
□本报记者 田锦凡
7月22日上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雒树刚在丹寨万达小镇出席“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并发表了主旨演讲。
雒树刚以《谈谈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为题,结合具体事例,从门类、环境、链条三个方面,对如何开展非遗的系统性保护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要做到各个门类的全面保护,努力解决不平衡问题。他呼吁社会各界立足于文化传承、立足于守正创新、立足于人才培养,进一步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全社会关注非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局面。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非常及时,非常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我们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近日,来黔出席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的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长雒树刚,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作主旨演讲时如是说。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作为“非遗大省”,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孕育了3项人类非遗和1000余项国家级、省级非遗。仅在“非遗之乡”丹寨,全县就有苗族蜡染、锦鸡舞等8项国家级非遗和22项省级、34项州级非遗。
近几年,雒树刚因非遗已数入丹寨。2020年10月,卸任文旅部部长不久的他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出席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开幕式并致辞;2021年5月,他在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作了题为“非遗走进景区的重要意义”的主旨演讲。本届非遗周以“非遗·在时尚中闪光”为主题,雒树刚再次到场并作主旨演讲,从3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对切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的见解。
“系统思维是联系的思维、整体的思维,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雒树刚说,这就要求必须做到非遗各门类全面保护,努力解决不平衡问题;既要做好每个非遗项目保护,也要做好非遗生态环境保护;还要对非遗项目全链条进行保护,即一个非遗项目所关联的各要素、各环节均需加以保护,从而实现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承。
目前,我国已认定并公布10大类5批共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大类中又有诸多子类。系统性保护的题中要义,即非遗各大类及其子类均需得到有效保护,使之保护与传承获得均衡发展。雒树刚以地方戏曲为例,认为人才短缺、经费不足、市场萎缩是发展面临的三大难题。他据此表示,在推动发展好的非遗门类发展得更好的同时,应对保护难度大、发展困难的非遗门类下更大功夫,努力做好补短板工作,尤其要把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的短板尽快补上。
黔东南州是苗族聚居地,拥有丰厚的苗族非遗资源,苗族古歌、苗绣均于2006年首批入列国家级非遗名录,前者堪称“苗族史诗”,后者则为苗族人民“穿在身上的史书”,皆与特定生态环境——苗寨息息相关。雒树刚盛赞“苗寨本身就是文化遗产,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非遗保护一定要从保护其生存环境做起,包括保护非遗生存的硬环境、软环境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譬如保护苗族非遗,即需从保护苗寨和村寨中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情、生活习俗、家规族礼等做起,“这是一个系统性保护的工程”。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市松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时,一起欣赏了千年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古曲。该古琴名叫“九霄环佩”,制作于唐代,已有1200多年历史。而它得以重生并获重用,其间演绎了不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动人故事。雒树刚以此诠释非遗项目的全链条保护,认为古琴作为文物保护是本体,制作和修复古琴(斫琴)这一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是基础,古曲的整理加工是前提,古琴演奏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则是呈现。“在整套非遗保护链条上,缺了一个环节都无法弘扬古琴文化。”
“系统性保护”对非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必将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迈上新台阶。雒树刚呼吁社会各界立足于文化传承、守正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全社会关注非遗、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良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雒树刚在结束丹寨非遗周的行程后,还率队深入贵阳市阳明祠、达德学校旧址、甲秀楼,黄平县飞云崖、旧州古镇和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等地,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立法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