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36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7-26

砚池絮语


□唐源茂


▼碑和帖

广义的“碑”和“帖”是相对应的,指除去刻贴之外的所有石刻文字形式,包括碣石、摩崖、墓碑、功德碑、墓志、塔铭、刻经、造像记、石阙铭、画像题字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刻或写有文字、图案等信息的石质载体,都可成为碑。而狭义的“碑”则特指诸多石刻文字形式中的一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盛行于汉、唐时期的一种石刻形式,主要包括墓碑和功德碑等。

“帖”的本义就是在丝织物上书写的题签。因为古代没有纸张,写字的载体都是竹木或布帛。写在竹木上的题签称“检”,写在布帛上的题签称“帖”。后来“帖”就演变成了书法术语。帖,一般称之谓“法帖”,是专供人们欣赏、研习书法用的。


▼看碑帖和读碑帖

“看碑帖”与“读碑帖”“是一个意义上的两个不同的概念。“看碑帖”是一种消遣,是简单的,甚至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读碑帖”则是学习,是用心去领会碑帖中的含义,现在很多人习惯于拿起碑帖来就写,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习惯。对于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来说,一本碑帖,不可能一看就懂,一临就会。这就需要不断反复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正如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讲的,“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者”。清代书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的先能察,后能拟。察进一分,拟近一分;拟近一分,察进一分,终身不复止。然察总在拟之先。


▼临和摹

临摹碑帖是所有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的日课,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所有书法家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描”。临摹不是背诵,而是复述。既模拟古人之运,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动作方式。由于书写者的积学,运用的文房用具,以及腕、臂等生理差异,每个人的书写都是无法“复制”的摹。所以要读懂古帖中各种势生发的合理性,再通过适合自己的动作方式来调配。亦步亦趋的描画式书写,只会呈现一种毫无生气的字形结果;而关注势的运行,就会出现多种合理的可能性。“复述式”临帖,犹如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度,只是存在表达方式和用词精炼的差异。另外,临摹不是抄书。临摹前必须要有想法,要带着思考去临。一切临摹是为了创作。如果没有目的、泛泛地去临,大而化之,即使临得再像,创作时也用不上。高效的临摹必须要有的放矢,且不同时间段临摹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


▼临和创

临摹与创作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临摹是手段,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方法,是过河的“舟”,一旦过了河,就得自己走路,不能老停留在“船”上。创作是“船”的最终目的地,是临摹成果的反映,也是检验临摹成果的标尺。要运用所临碑帖的经典元素进行创作,并加入自己对所临碑帖的理解,适度夸张相关特征,这样才能既有自己的想法,又能保持原帖的风格特征。由临摹到创作,再由创作到临摹,需要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化古法为我所用,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用笔和结体

书法自古就有用笔与结体之争。用笔决定线条的质量,同时也是结体重要的构成部分,而结体是书法外在最显明、最为观者感知的要素,是点画与章法间营造气息的基本元素。两者作为作品构成的重要元素,不可偏废。用笔有独立意义,但最终要在结体中实现;再好的结体,若是离开用笔,也无法实现审美功能。用笔是书法的“势”,结体是书法的“形”,“势”与“形”是相辅相成,互相辉映的。所有的“形”都是在运动中产生的,含有一定的“势”,而没有“势”的“形”,如同泥人木偶,毫无生命。“势”必须靠“形”存在,“形”必须靠“势”来激活。只有“形”“势”合一,方能创作出神采飞扬、富有生命力的佳作。


▼简帛书法和隶书创作

简牍帛书书法主要发展于纸未发明之前,是古人直接在竹子、木片、缣帛上书写出来的艺术作品和实用文字,保留最原始的墨色和朱色痕迹,是研究书法的第一手资料。在20世纪之前,人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墨迹,无非是晋唐时期的片纸数字。而简牍帛书为我们展现的,是从战国中晚期、秦、汉一直到晋代横跨八百多年的各个时期墨迹真品,它们纤毫毕现地保留了古人的用笔,仅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是学习欣赏古代书法艺术最好的范本。近年来,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文书、残纸等文物,丰富了书法的观赏性、多元化取向,特别为隶书创作开辟了新的客观场景。人们逐渐不再满足于模仿“初唐家”“宋四家”和明清诸子,取法简帛书法的书家越来越多。但在取法上,应当以汉隶为本,走简帛碑融合之路,在对秦汉文化、艺术精神有深刻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继承和拓展汉隶的雄强、大气、古雅、质朴之气。


▼雅和俗

通常,人们所说的“雅俗共赏”是指文学艺术作品既文雅优美又通俗易懂。但要注意的是,通俗不是庸俗,更不是低俗。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也莫过于“雅俗共赏”——要让各种学识、各种层次、不同身份的人在欣赏书法艺术作品时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如王右军《兰亭序》、欧信本《九成宫醴泉铭》、苏东坡《寒食帖》、赵子昂《洛神赋》,在这些传世名家的碑林帖海中,无不呈现了“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


▼继承和创新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书法是一门传承艺术,必须立足于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着力于创新。当代的书家应源源不断地吸取历代碑帖的营养,然后大胆探索,让自己走得更快、更稳、更健,形成独具一格的个人书风,才有可能开拓当代书法的新天地,进而彪炳千秋书史。


4751-4-1.jpg

唐源茂  《味从回处有余甘》  篆书


(作者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