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美绽放时代光彩
——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掠影
7月21日晚,千姿百态的焰火在丹寨万达小镇夜空中绽放,仿佛舞动的星河,勾勒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梦幻图景。静谧的天穹瞬间转变成欢腾的海洋,欢呼声此起彼伏——这场梦幻的烟火秀宣告了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正式开启。
丹寨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富集,拥有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等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成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习所、非遗研学基地等非遗场所48处。在丹寨,非遗文化并非只是符号,而是植根于这片土地和人民心中的深深印记。
本届中国丹寨非遗周以“非遗·在时尚中闪光”为主题,持续至7月26日,囊括了非遗传统工艺展、非遗美食汇、非遗研学大课堂、贵州原生民歌擂台赛、非遗绝技秀、非遗时装秀、非遗中医义诊等丰富活动。沉浸于大美非遗,赏各类传统技艺,品各地非遗美食,购特色非遗产品,让您尽享非遗文化盛宴。
蜡染——
大山深处的古朴优雅
蜡染,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
居住于贵州、云南、湖南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特别擅长蜡染。蜡染纹样主题包括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两者通常融合运用。
蜡染是先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用蜡刀蘸取融化后的蜂蜡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却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现出白色花纹,而未画蜡的部分呈现靛蓝色。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丹寨蜡染素有“东方第一染”的美称,这里的苗族群众始终保留着蜡染这项传统技艺。近年来,丹寨县把苗族蜡染制作技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设立苗族蜡染非遗工坊,采取“非遗+文创”的方式设计、制作旅游文创产品,大力推进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并让众多掌握蜡染技艺的苗族妇女在非遗工坊实现就业,依靠蜡染手艺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全县的非遗工坊已带动2000多名群众和相关手艺人实现增收。村民既能在家赡老带幼,又能赚钱养家,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注入了非遗力量,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也日益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鸟笼编织——
指尖上绽开的幸福
鸟笼编织,是苗家人世代传承的手艺。丹寨县卡拉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鸟笼制作村,至今仍保存着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苗族鸟笼制作技艺,已有长达四百年的悠久历史。2005年,卡拉村被国家授予“鸟笼艺术之乡”;2007年,被省文化厅授予“中国鸟笼编织艺术之乡”称号;2009年,卡拉村鸟笼制作技艺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到卡拉村,最为醒目的是矗立在村口山顶上近20米高的巨型鸟笼,它是卡拉人引以为傲的标志。
卡拉村苗族同胞素以鸟笼编织技艺见长,他们编织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坚固耐用且久不变形。
卡拉鸟笼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砍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在卡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鸟笼制作的痕迹,许多村民都能动作娴熟、精准利落地制作出一个实用的鸟笼。除了实用价值外,苗族同胞也极其注重审美价值,卡拉鸟笼往往集编刻、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堪称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
近年来,卡拉村以“公司+合作社+技能人才”的发展模式,将鸟笼编织销售发展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项目。同时,根据市场需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除鸟笼之外,也编织灯饰、果篮、挎包、茶具等精美手工艺品,通过电商直播的方式将这些手工艺品卖到全国乃至出口新加坡、日本等地。2022年,卡拉村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的手工艺品达2万余件。同时,卡拉村还将竹编技艺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让鸟笼制作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
在苗寨,圈养的鸟儿老了之后,会被人们放回山林,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寻找最后的归宿。玄鸟之于苗家人是图腾、是信仰;鸟笼于苗家人是归宿、更是未来。苗家儿女用手去感知每一根竹条,在一编一织中沉淀着千年的文化。这是一场从心灵到指尖再到身体的修行,也是把竹的生命凝结成艺术品的过程。而这一件又一件艺术品,载着苗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夙愿、载着充满智慧的非遗文化从大山深处走向广阔世界。
非遗时装秀——
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在非遗周的时装走秀现场,模特们跟随着动感十足的韵律在T台上自信走秀,燃爆全场。极具个性色彩的服装饰品展现了非遗文化与时尚设计的交相辉映,凸显出“传统与新潮”的极度碰撞,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关联。
本次非遗时装秀上展示的服装汇集了广东非遗“香云纱”、江浙非遗“宋锦”“云锦”、贵州非遗“苗族蜡染”“苗族刺绣”等设计元素,实现“非遗+时尚”的深度融合,让非遗以全新的时尚方式活力呈现,通过走秀表演,以视觉艺术的形式给游客带来一场非遗文化盛宴,让广大游客进一步感受非遗文化和民族特色服饰的独特魅力。
非遗美食汇之贵州各地美食
苗家酸汤鱼
贵州民谣: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苗家酸汤鱼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探索出来的一道佳肴,因其制作方法简单、美味可口、食后开胃、味美汤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已延伸出酸汤鸡、酸汤鸭等菜肴。酸味菜肴近年来还走出苗岭深山,在许多大中城市成为一道独特的饮食风景线。
贵阳肠旺面
肠旺面是贵阳极负盛名的一道传统风味面食,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和口感,以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肠”即猪大肠,“旺”则是猪血,加上面条,三者搭配更显相得益彰。“肠旺”是“常旺”的谐音,寓意吉祥。
遵义羊肉粉
羊肉粉在遵义一带历经300余年而不衰。当地特产的矮脚山羊肉质肥嫩少膻气,以小火炖熟,汤内放冰糖、香料、鸡块等物。用上等大米泡磨挤压制成米粉,将羊肉片用开水烫热加入鲜羊肉汤,配上葱蒜香菜即可食。汤的佐料配制独特,分红油、白油两种,色、香、味俱全。
独山盐酸菜
“好喝不过茅台酒,好吃不过独山酸”。素有贵州“北茅台、南盐酸”之誉的盐酸菜,是闻名全国的八大腌菜之一。盐酸菜的制作工艺主要流行于黔南南部各县市,以及黔东南部分布依族聚居地区,独山则是它的发祥地和主产地。
威宁荞酥
荞酥,又称金酥。扁方形,金黄色,酥软香甜,营养丰富,味道可口,物美价廉,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特产,在贵州省内外皆负盛名。现生产的荞酥有火腿、玫瑰、水晶等十多个品种。
布依族糯食
布依族作为农耕民族,尤其偏好糯米食品,有无糯不过节、无糯不成礼之说,并常将其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对糯食的嗜好,也就推动形成了饮食文化中独特的糯食文化。布依族对糯食的加工制作有许多精湛的技艺,美味可口的糯米食品多达20多种。
来到丹寨,游客不仅可以逛非遗、吃非遗,在非遗周期间还可参加各非遗研学大课堂,亲自感受非遗制作工艺;在非遗绝技秀的秀场上,游客可以看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绝技表演,包括舞狮、打铁花等;非遗时装周更是契合本次非遗周的主题,用服装让非遗与时尚碰撞融合,呈现出一场传统与个性的视觉盛宴;非遗中医义诊让游客在狂欢的同时,也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和保养自己的身体;每晚在万达小镇广场上都会燃起篝火,大家在非遗铜鼓古老的韵律中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在各民族大联欢中寻找到这场非遗之旅的最终意义。
非遗周篝火晚会
染娘正在绘制蜡染图案
鸟笼编织技艺展示
非遗时装秀
供图:丹寨县融媒体中心
整理:万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