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334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6-20

湄潭永兴古镇上的“兰亭茶社”


□文/图  安守琴


民国时期,永兴古镇上有一座满含书香之气的茶楼——“兰亭茶社”。它曾经是湄潭地下党的秘密接头点,联络着黔北和其他地方的秘密交通员,他们在此以喝茶聊天为名交接情报;还有一大批当地的进步群众和革命青年到茶社“品茗酣饮”,阅读地下党传送来的新华社新闻稿件;“兰亭茶社”也曾是浙大师生交流学习的一个重要地方。

当年的“兰亭茶社”可谓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可容200人左右的两层木楼每天都座无虚席,上至遵义、重庆,下至凤冈、思南、德江、务川等地的商人每逢赶场都会在此一聚。浙大西迁到湄潭永兴时,浙大的学生常常到茶馆借亮看书,李政道在兰亭茶社看书的故事,至今仍在湄潭县城和永兴镇上流传,成为当地父母教育子女艰苦朴素、刻苦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历史教材。

在永兴古镇上创办这间茶社的人不是永兴本土人,而是四川南充人郑庭轩。清末,郑庭轩随父母在四川南充做盐巴、茶叶、布匹等异地集市贸易生意,常年往返于南充、重庆和贵州黔北集市重镇——湄潭永兴古镇之间。因交通不便,每次往来都在一月以上,在永兴古镇上留驻时日较长,逐渐结交了不少生意上的朋友。

郑庭轩在南充与永兴的生意往来日益频繁,其生意重心也逐步向永兴茶叶贸易上倾斜。为了兼顾全家老小生活,便于让独子郑孝康生活无忧,安个好家,清末民初便举家从南充迁到永兴居住,并在后街修建庭院式两层楼房一栋。

郑庭轩自落户永兴后,其生意越做越好,还雇了四五个年轻人在家帮助打理生意和家务,其富裕的生活镇上人尽皆知。

随着岁月流逝,郑庭轩渐渐年老,经过深思熟虑,认真分析永兴集市贸易中很多人喜欢在街头小摊上买茶解渴的特点,他决定将两层楼房卖掉变现,加上以前所有的积蓄,把中街(原永兴区公所隔壁)的三间旺铺从外到里,楼上楼下全部租了下来,并迅速置办大量桌椅、茶具等茶楼用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兰亭茶社”就开张了。永兴街上就有了第一家较具规模的茶楼,由其儿媳汪国珍担起经营茶楼的重任。

茶楼开张后生意越来越兴隆,镇上各方来客都到茶楼喝茶叙事交流,汪国珍还请了当时颇有名气的民间说书艺人到茶楼说书,外地一些流动艺人也常到茶楼卖艺,白天看戏,晚上听书,十分热闹。

茶楼每天从早到晚,始终保持着很高的上座率。抗战初期,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何少琦与郑庭轩孙子郑科甲是浙大附中的同学,了解郑科甲的思想进步,加之“兰亭茶社”来往人多,容易隐蔽,就把茶楼发展成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活动联络点。

日本投降后,何少琦仍然经常来茶楼组织开展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工作。郑科甲知道他们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谨慎,不时充当眼线,打暗语为他们报安危,掩护他们撤退。为防盯梢的敌人搜查,何少琦还多次将手枪交与郑科甲暂时保管,以便安全撤退。

一直到永兴解放,“兰亭茶社”这个地下党联络点从未暴露。

“兰亭茶社”也曾是浙大永兴分校的师生们读书交流、抒发情感的场所。

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在永兴设立分校,主要安排浙大一年级师生部和先修班约四百多人就学。

浙大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为永兴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每逢节假日,“兰亭茶社”就成了他们读书、看报、与当地人交流的常去之地。郑科甲生前曾说过,浙大的学生李政道就经常在茶社读书,浙大教授王凎昌曾经带领学生到“兰亭茶社”喝茶休息,其间还专门向老板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调查镇上的人对师生们的印象……

浙大在永兴办学近七年,老师、学生换了若干拨,但经常光临“兰亭茶社”的师生始终不断。聚会时,他们时而高唱救亡歌曲,时而朗诵名人诗词,时而互相大声辩论,还有学生悄悄谈情说爱。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到茶馆不是在喝茶,而是立言咏志……

郑科甲在母亲汪国珍的支持下,考上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职业中学茶叶专业,当时一起进入职中的有牟应书、陈华渊、邹兆丰、刘应涛、李裕儒等进步青年。他们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职中学习茶叶专业课程的同时,经常到“兰亭茶社”现场实践,交流茶叶的制作工序,在茶叶栽培、制作、流程和精选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成为湄潭土生土长的第一批具有茶叶专业知识的青年。后来,他们都成了贵州茶业界的专家。

解放后,“兰亭茶社”继续经营,生意仍然红火。直到1956年,国家对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兰亭茶社”随时代的变迁而谢幕。


4731-3-1.jpg

据史重建的“兰亭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