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334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6-14

坚定文化自信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6月7日至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本届峰会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与会人士围绕繁荣文艺创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国际传播创新等话题广泛开展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智慧的观点在这里交锋,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凝聚成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广泛共识,激荡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认同、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同时还要挖掘古老遗产的时代价值,让中华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广泛涉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等方面,吸收其中的精髓将有益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峰会的举办为文化强国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引领了方向、凝聚了共识。”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陈涌泉表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民族艺术集大成者,戏曲工作者要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从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让中国戏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南帆表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已成为中国人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是有连续性的,而强大的创新力,又保证了中华民族能够在文明延续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创新创造不断取得更大成果,能够更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文化+科技”“文化+影视”“文化+旅游”“文化+非遗”……当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坚守本源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各类创新元素,激发出新的活力和动能。

  深圳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何道宽强调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信息传播、传统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推动。“从良渚申遗成功、到三星堆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再到敦煌等文化遗产大放异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特别关注悠久的中华文明,借助数字化技术,让中华文明传播得更为深远。”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唯有坚持中国特色,创新电影语汇,方能不断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让中国的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同时成为世界电影。

  “参加本届峰会,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文化强国建设伟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华侨城集团总经理刘凤喜表示,将继续聚焦文化传承与创新,将“文化+”理念融汇于产业发展中,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不断拓展服务民众的文旅新业态、新场景。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是要活态传承、活化实践。“例如传统民间游戏中传递的规则意识、公平意识、秩序意识可以跟青少年教育相结合,在下一代更好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说。

  对于出版行业而言,古籍是一个“小领域”,但又是一个“大事业”。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朱本军认为,古籍融合出版需要集群化思维,把“古籍活化利用”这个文化产业链条中有形的实体包括电子文献、数据、技术、标准、平台,以及无形的社会效益、创新效益、学术效益等综合考虑。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声音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紫荆文化集团总经理文宏武认为,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把中国精神表达出去、传播出去。同时善于吸收,贴近海外受众,真正能够让这些受众容易接受这些文化产品,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介绍,新时代中国网络文学的表现愈发引人关注,不仅成为文化内容产业的新引擎,同时也开辟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路径。网络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中医、武术、中餐、刺绣等元素,已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显著标识。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介绍,中国外文局聚焦中国主题推出了短视频、纪录片等新媒体产品,并且利用海外社交平台和国际合作渠道播出,取得了良好效果。“时间表明只有引领文化的创新潮流才能赢得国际市场。”杜占元建议增强语言服务和话语体系的支持,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造国际传播的品牌,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世界知识体系。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最深沉的力量,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作,高度认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一国两制”政策对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性,发挥好港澳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优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728-4-1.jpg


4728-4-4.jpg


 (来源:新华社)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分论坛概述


  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8个分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文艺界、媒体、出版单位、智库、高等院校、文化科技公司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代表人士聚集一堂,在繁荣文艺创作、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人文湾区、促进文化贸易、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8个分论坛上碰撞思想、交流经验,为推动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劲的智慧动能。

  在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表示,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创作者大有可为。文艺工作者要真正树立大历史观,在拥抱时代的过程中获得对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总体性思考、综合性体察;要多方联动、集合优势资源,更好地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要将个人与时代、历史和现实、人类与国家,以及对人类丰富内心世界的体验、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出来,完成人类精神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在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表示,目前,ChatGPT改变了版权领域的底层创作逻辑,包括思想和表达的方法。尤其在过去三年,元宇宙(Metaverse)、新一代互联网(Web3.0)和人工智能(AI)三大技术(以下简称MWA)已开始极大地改变未来。为更好地适应技术变革,出版业需要制定统一的融合出版技术标准,开展内容、产品、系统、平台、服务等应用标准研制,打破各主体间各自为政的局面,并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出版单位与技术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在配合国家战略、加快融合发展、创新技术应用的同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流动整合,加强行业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表示,今年以来,电影行业在春节档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前五个月的票房达到了211亿元,同比增长45%,为电影业全面复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仍与电影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要持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电影产业链变革,助力我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要继续践行内容上秉持小人物、真英雄、大情怀、正能量的价值观,做好科技平台,提升技术水平,共同助推中国电影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表示,目前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事业正处于最好的时期,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要从文物普查和登录机制、法律法规完善、文物活化利用等方面下工夫,用更多的方式讲好文物故事,让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表示,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文脉相亲。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正是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题中应有之义。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一个践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人文湾区”,要在纵向的历史维度和横向的全球视野中,共同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实践中塑造出共同的湾区人文精神,通过新的文艺创造与文艺传播,向着人文湾区、艺术湾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的目标进发,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之问。

  在促进文化贸易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表示,文化是软实力,贸易是硬指标。在新的起点上,要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推动文化贸易;要找准切入口和载体,选好项目和产品;要把握好百年大变局的时与势,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提升文化出口的市和价。

  在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表示,要以数据确权为基础支撑文化数字化战略,助力培育文化数字化新业态、催生文化消费新场景、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互联网版权保护的中国式解决方案。

  在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表示,国际传播工作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一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既面临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机遇,也面临传播平台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风险,我们应当准确识变、应变、求变,守正创新做好各项工作,在新时代展示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整理:万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