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333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6-08

黑胶中的“文化复兴”


  2022年9月27日,“唱片里的中国——首都图书馆藏黑胶珍品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展览上,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全方位地感知194张精选珍品黑胶唱片的历史质感,还可通过自助机,聆听到百年来最美妙的中国戏曲、音乐之声,触摸到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的历史脉搏,真正体会到黑胶唱片这种有声经典的厚重与意蕴。今年4月23日,北京国家图书馆在总馆北区4层的视听服务空间,举办“声在中国——2023年国家图书馆黑胶文化节民族音乐专场活动”,邀请民乐专家和音乐人普及民乐知识,围绕民族音乐深度对话,观众们在黑胶唱片的悠扬音乐声中踊跃互动。而在不久前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乐与饵”黑胶博物馆也火爆出圈,收获众多游客打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黑胶唱片似乎已被时代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音频媒介,比如CD和数字音乐。然而近几年,黑胶唱片正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根据行业数据,2022年黑胶唱片的全球销量达到了4100万张,远超CD和数字音乐,显示出其强劲的复兴势头。

  尽管数字音乐和流媒体服务已经成为主流,但许多年轻人和音乐爱好者认为,黑胶唱片带来的是一种更加真实的音质体验,同时也传递了一种文化情怀。正如“乐与饵”黑胶博物馆的入口处的标语——“人类记录声音的141年”,黑胶唱片不仅是一种音乐媒介,更是人类声音艺术的象征。

  黑胶唱片,又称LP(Long Play),是立体声黑色赛璐珞质地的密纹唱片。世界上第一张黑胶唱片是在1948年,由美国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在原始的以虫胶为原料的唱片上研究改造而成。黑胶唱片的诞生带动了麦克风、放大器、扬声器等音响设备的一系列改革,第一次真正的将音乐带入了每一个平凡的家庭,堪称声音记录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唱片作为人类有声文化的最重要载体,记录下了太多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声音。黑胶唱片独有的仪式感和蕴含于其中的丰厚的文化积淀,是现代很多声音媒介无法替代的。与现在的数字音乐相比,黑胶更像是一个刻有音乐的艺术品,呈现的不只是声音,也反映当时录制技术的工业水准以及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

  在世界范围内,黑胶唱片几乎流行了整个20世纪。但在中国,黑胶唱片并没有形成大规模普及的局面。据相关资料显示,19世纪末,法国人乐浜生(E.Labansat)将留声机带到上海,以在街上设摊播放唱片为生,留声机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平民的视野中。1908年,在完成初步的资本积累后,他在上海成立柏德洋行,销售法国百代公司的各式留声机、唱片、电影机械、影片等。两年后,柏德洋行改名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并与大中华、胜利唱片公司一起,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唱片市场形成了三强鼎立的局面。

  但即便如此,由于消费门槛较高,黑胶始终未在中国的大众层面落地生根。

  二战后,唱片逐渐被价格便宜、携带方便的录音磁带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起,数字信号代替了黑胶的模拟信号,我国进入了“CD时代”,黑胶唱片生产线被大量淘汰;1998年,我国最后一个黑胶生产线宣布关停,国产黑胶进入了断代期。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黑胶唱片作为唯一一种既拥有模拟音频,又拥有收藏价值的实体唱片,其独特的魅力让它重新“受宠”。与CD、数字音乐相比,黑胶的声音特质温暖、迷幻,声音从一圈圈的轮回中缓缓流淌,带着录制时刻定格下来的歌者气息。聆听黑胶,仿佛是诉说者和倾听者之间的交流。当虚拟数字音乐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反而愿意拥有更多实质的体验,这也是黑胶得以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5年,永通唱片在广州番禺区恢复了国内第一家黑胶生产线;2017年,永通音像与整合型黑胶服务公司嘿哟音乐合作推出黑胶定制项目,为国内独立音乐人及品牌提供黑胶唱片压制服务;2018年,太平洋影音公司和中唱上海公司也在黑胶唱片生产线上投入生产。唱片公司的加入为黑胶的制作发行提供了有力支持,音乐人在发行实体专辑时,出于情怀需求也会选择黑胶这一载体,甚至不少黑胶唱片都延伸出了收藏价值。比如2020年11月,台湾歌手周杰伦在出道20年之际,将他出道至今的14张专辑制作成28张黑胶唱片套装,全套售价近7000元,一发行就引发抢购热潮,一举成为当周的唱片销量冠军。

  黑胶爱好者、唱片公司、艺人等主体的参与让黑胶再次活跃在公众的视野中,文化复兴的加持更在大众层面上普及了黑胶文化,同时也推动了黑胶唱片的产业化、纵深化发展。

  实际上,在过去十年中,全球的黑胶市场一直在升温。美国黑胶唱片的销售额在2021年到达10亿美元,是35年以来黑胶唱片的销售额首次超过10亿;在全球实体音乐销售第一的日本,过去十年间黑胶唱片销售也出现了超10倍的增长。

  而在国内市场,黑胶唱片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全面“补课”,而这背后最大的动力自然还是离不开黑胶唱片自带的美学调性与听歌仪式感,这两者无疑是当下社交媒体的两大通行证。在国内,许多线下唱片店正在逐渐增加黑胶唱片和播放器等商品,一些唱片店还提供录音室、演出场地、黑胶文化周边及下午茶等服务。除了专业乐迷,也吸引不少文艺爱好者,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无形中扩大了黑胶唱片的受众接触面,也给黑胶唱片贴上了“浪漫”“复古”“先锋”等标签。而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标签化”是小众文化走向大众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黑胶唱片在中国究竟是“升温”还是“低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这一极具文化魅力的音乐符号,让其在数字消费的趋势下焕发生机。只有当黑胶消费跳脱出单一的“发烧友”群体,从收藏、情怀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黑胶唱片才能迎来真正的“文艺复兴”。而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需要复兴的不只有黑胶唱片一个环节,更需要积极探索整个音乐文化领域和音乐产业链的全面创新,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中国优秀音乐文化。


(万里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