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红色“富矿” 传承红色基因
□鱼予
遵义市红花岗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全方位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研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5月5日《贵州日报》)
深挖红色资源“富矿”,推广红色研学这一行走的课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红色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的一种新方法、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当下的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与孕育红色文化的历史环境截然不同,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与他们或许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需要增加课堂之外的教育研学活动。遵义市充分依仗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等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教育基地,推广红色研学,绘好红色研学“地标图”,构筑铸魂育人新高地,让历史成为最好的教科书,从而更好地调动青少年学习红色知识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青少年认识红色文化的价值,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年轻一代的身上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精神,其做法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通过红色研学铸魂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多个载体、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系统筹划、协同构建、整体推进。
政府部门高位协同。对红色研学工作进行宏观规划与高位协调,在政策与经费上给予保障;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旅游部门共同制定红色研学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对研学基地的条件保障与功能拓展、研学线路的规划与设计、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安排、研学师资的培训与遴选、研学机构的认定与管理等方面予以规定;出台红色研学与学校德育教育、思政课程深度融合,规范研学全流程管理,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健全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机制,建立红色研学教育资源库,集合各红色研学点的精品研学课程,实现课程的高质量开发和全方位共享。研学实施前,学校可在资源库内提前选择、安排相关课程;研学过程中,不同地域研学点之间可进行在线课程共享与互动;研学结束后,学习者可在线上进行课程回顾。加强红色研学资源挖掘和基地建设,力求全方位解码红色基因,深入讲好红色故事。
研学机构规范运作。红色研学需要具有资质的研学执行机构具体实施,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集体旅行则需要配套设施完善的研学实践基地。应不断规范并监督研学企业机构的运营及校企之间的合作机制,确保学校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选择资质优秀、服务质量高、经验丰富的研学执行机构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通过学校、基地和企业的协同与联动,形成主题鲜明、运作规范,成效明显的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工作格局。
此外需注意,红色研学课程应结合学生特点、研学特性和红色资源分布情况,避免长篇累牍、照本宣科的理论讲授,充分运用现场教学、情景体验、沉浸戏剧、小组研讨、头脑风暴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探究与参与,使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红色研学课程中如春在花、如盐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