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从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的李洁琪,在工作分配时,选择了去当时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卫校(现在的凯里学院)任教。李洁琪说,那时候的自己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单纯的带着“满腔热情”在毕业后来到贵州,以“医者父母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人生信条作为李洁琪坚持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改变着一个不怎么发达地区的医疗环境。在医学之路上的孜孜追求,敦促着李洁琪不断的阅读学习。在学校,她是往来图书馆最频繁的人,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书虫”。而从一名“医学书虫”到一位科研专家,经历了一段很漫长的路。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来听听她如何看待读书。
李洁琪,省政协委员,民建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馆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管专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任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贵州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第一届青年编委。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李洁琪:阅读成就多维人生
记者:一个人读书的兴趣应该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第一本书对培养真正的读书兴趣尤其重要,您还记得您的第一本书吗?
李洁琪:我最初的阅读启蒙是连环画“小人书”。小时候,点着煤油灯,就着朦胧昏暗的灯光,津津有味地翻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智取威虎山》,引人入胜的情节让我手不释卷。每得到一本书,我都会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甚至品读数十遍。《智取威虎山》里无私勇敢、为国为民的杨子荣让小时候的我对英雄有了具体的概念,也为我埋下了阅读的种子,开启了阅读世界的大门。
记者: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多少都是需要一些内在或外在的动力来推动。推动您一直阅读的动力是什么?
李洁琪:推动我一直阅读的动力,一是我作为医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在从事了快30年以血脂、高血压、冠心病为主治方向的心内科医务工作之后,202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不仅仅是检查报告单的数字和药物的控制指标,背后更与《易经》《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此,我更加努力地阅读相关书籍,试图找出这方面中西药学的内在联系并实际运用。二是需要不断提升才配得上每一个新角色所赋予的新使命。我当上妈妈之后,看了很多如何教育孩子的书,记忆比较深的是卢勤的《告诉孩子你真棒!》,让我渐渐对如何带领一个新生命认识世界、建立孩子对自己对社会的正面认识有了体会。从医生岗位走向管理岗位之后,最先深研的是《西游记》,这是一个如何带领一群各有所长又个性鲜明的精兵强将完成共同目标事业的故事。我边看边思考,从中领悟管理岗位需要的智慧和技能。在日常工作中,我需要完成图书馆管理、临床门诊、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等多项工作,涉及到行政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专业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仅靠我之前的知识积累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这一系列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对象以及自身身份的转变,就迫使我自己必须保持一种学习状态。三是人生境界的提升。人生是个边走边悟边探索的过程,读书让我在生活中、工作中有了更多层面、更多角度的思考。闲暇之余通过阅读书籍,充沛自身时间的同时,更能让自己随时保持清晰的头脑。阅读有时是可以为生活找答案的,所以只要生活在继续,阅读就在继续。
记者:有人认为读书应该大而全,有人则认为应该小而专;有人认为读书要追求速度和重点;有人认为书应该慢慢读、细细抠。您如何看待?
李洁琪:我认为每个人阅读的方式、速度等都可以不一样,因为阅读的喜好因个人的性格、学习、工作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我认为通识类的书籍可以大而全、抓重点地读,阅读时需要追求速度和重点;因工作专业需要,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书,可以追求小而专,对机理、原理要慢读细抠;自己感兴趣、热爱的书也可以刻意追求慢慢品细细读。需求不一样,读书方式就可以不一样。各种方式我觉得都可以,只要是有所收获都很好。平时我在睡前都会读几页书,读到有感触的句子会结合最近的工作、生活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或许过几年再读时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同一本书也会因为个人阅历的增长常读常新。
记者:书代表着作者的思想活动和情感流露,您作为省政协委员、民建贵州省委副主委及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馆长,可以谈一谈读书对您的生活和工作等有什么影响吗?
李洁琪:众所周知,阅读显然是学习当中成本最低的一种途径。一方面的影响是从来路中找出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毛泽东一生反复研究学习《资治通鉴》,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更从中获取历史的经验。阅读也让我对事情的发展趋势能够形成一些预判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做好决策工作。读书也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这几年能够较好地处理各类型工作,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读书。另一方面的影响是能够更好地为贵州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作为省政协委员、民建会员,近几年来我认真研读了很多有关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的书籍、资料和文件,结合图书馆馆长一职,我又对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开展了相关研究。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比如读《中国民主建国会简史》让我对所在党派的由来有了认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读书让我对如何进一步彰显和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如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新篇章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我作为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的馆长,通过对馆藏书籍的选择,更好地引导新时代青年弘扬青春正能量也是我的职责所在。在选书时,除了医学相关书籍,我同时也注重选购国学、个人修养、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大学是进入社会之前的关键期,在这期间对青年人进行引导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我认为要选购能对个人成长产生正面影响的好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正确价值观念的深化,并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好基础。
记者:在读书日来临之际,能否给我们推荐您近期最喜欢的一本书呢?
李洁琪:安妮·法迪曼(Anne Fadiman)的《要命还是要灵魂: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也是一部在美苗族的民族志,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沟通的新可能。医学研究学者、文学家迈克尔·贝鲁贝说:这本书不但医界、文化人类学家、新闻记者要看,任何对如何在越来越小的世界沟通有兴趣的人都要读一读。书中涉及到女性生育、抚育儿童、医患关系等备受关注的议题,还试图搭建一条“巴别塔”之路,去探索不同族群和文化间沟通与理解的可能。我们时刻都在承受着不同文化的冲击,也在努力抓住或试图复兴自己的文化。而文明的演化,从古至今一直在循环往复。阅读这本书,就像对着一面镜子,借他人的过去映照出我们所该时时警惕、反省的今日,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会得到充分的启迪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