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26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2-07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


□文/图 周铁钧


  1920年6月,共产国际派俄国人维金斯坦来华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会晤,共议筹建中国共产党等事项。维金斯坦以俄国《生活报》驻华记者的名义,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联手组建“华俄通讯社”,由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者杨明斋任社长,负责将中国重要时政新闻译成俄文电传莫斯科,同时也接收、翻译共产国际的指示,国外革命斗争消息等。近1年时间里,“华俄通讯社”先后有140多篇收译稿,在陈独秀、戴季陶、沈玄庐主办的《新青年》《星期评论》等报刊发表。中国共产党刚刚正式成立的1921年7月,“华俄通讯社”因故终止了工作。

  后来,中国共产党虽有电台相互联系,对外沟通,却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新闻通讯机构。1927年,党组织在赣南、闽西等地发动多次起义并组建起红军,党的武装力量日益增强。1930年12月,红军全歼国民党第十八师,活捉师长张辉瓒,被俘的敌师指挥部王诤、刘寅等6名无线电技术人员幡然醒悟,加入了红军。

  当时的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对他们十分重视,特意杀了一只羊款待。聚餐时,毛泽东说:“莫看宝贵的电台在战斗中打坏了,但你们的技术更宝贵,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讯,为革命做贡献,为工农服务。”

  1931年5月,红军缴获一部100瓦的电台和部分无线电器材,在江西宁都组建起无线电小队,由王诤任队长。不久,上海党组织派伍云甫、曾三、涂作潮等技术人员携带一部电台来到中央苏区,加强了队伍、电讯设备的力量。他们还举办培训班,为湘西、鄂北等地红军部队培养无线电技术人才。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红色中华通讯社”(以下简称红中社)同时成立,呼号为CSR(“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英文ChineseSovietRadio缩写),由总政治部主任周以栗负责,王观澜、李伯钊任编辑,王诤、刘寅、曾三负责收发报。“红中社”电台通过人工击键,将文字转换成讯号发射,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各种新闻,从瑞金传向四面八方。

  “红中社”发布的消息除了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中共组织的报刊登载,还被湘赣、鄂豫皖、川陕、闽浙等苏区的电台抄收,并标注“红色中华社讯”或“红中社电”发表在《红色湘赣》《红色闽北》《战场日报》等报刊上,一些外国驻华记者也极力搜集“红中社”消息对外发稿,如苏联的《苏维埃中国》杂志、法国的《救国时报》等都曾刊载多篇“红中社”播发的稿件,把“中华苏维埃”的消息向世界传播。

  “红中社”电讯在国民党部队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931年,国民党26路军中许多军官不满蒋介石的专制,他们常从“红中社”电讯中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坚定了他们反抗独裁统治,抗日救国的决心。同年12月14日,在打入军部的共产党员赵博生、刘振亚等人策动下,26路军1.7万人在宁都起义,被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使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1931年12月11日,“红中社”编辑、出版的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创刊,使“电讯”新闻有了更加直观的载体。红军长征开始后,“红中社”暂停播发消息,但为迷惑敌人,迁到深山的《红色中华》报依然出版,发表的新闻都署名“红中社电讯”,让敌人无法弄清中共中央在何处,红军主力在哪里,为掩护中央红军转移起到了关键作用。

  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红中社”恢复讯号,每天播发2千字左右的新闻,报道长征壮举和红军胜利消息。1936年“西安事变”,“红中社”派人随周恩来抵达西安,建起分社,将采写的消息发给总社,这是“红中社”史上建立的唯一分社。

  1937年1月,“红中社”随党中央迁到延安,更名“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红色中华》报也同时改名为《新中华报》。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创建的第一个通讯社,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成长、壮大,在血与火洗礼中淬炼出不畏艰险、勇战困难的精神,彰显出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坚定立场和政治本色。


4654-3-1.jpg

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