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贞丰白棉纸
□赵仁富
贞丰白棉纸又名构皮纸。构皮,即构树之皮,山野园林多有之。构树高丈余,叶酷似桑,适应性强,分布广泛,生长快速,以构树皮加以仙人掌捣汁制成纸,韧性强、光泽甚好,经久耐用。
贞丰白棉纸之主要产地,在今小屯镇的龙井、半坡、仁朝、小屯等地,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据《兴仁府志》载:“按纸,产府视辖之纸槽及安南(今晴隆)之廖箕箐者佳。考黔书,称石阡纸光厚,可临帖。今郡纸,质韧而色白,实远胜之。”清咸丰年间(1851年),小屯皮兆兴之父,从安南学艺归来,鉴于小屯附近水源好,长年不断,即使是枯水季节,亦有碗口大小的泉水流淌,加之方圆百里盛产构皮,资源丰富,因而在小屯设槽生产构皮纸。初,纸色均不佳,几经改进,选精料、择纸帘,重工艺,质色光泽,始有改观,销路一直看好。其后,刘、黄两姓,亦在龙井设槽造纸,经营槽户随之增多。
当时,小屯所产之构皮纸有两种:其细而质薄者,俗称单纸;其韧而厚者,俗称夹纸。单纸细白,以之临帖、作画、印书最佳;夹纸韧厚,以之写契约、作卷宗、包裹物品,经久耐磨。
贞丰白棉纸因质地优良而久负盛名,销路畅通,颇受顾客欢迎。解放前,其产销的黄金时代,当推1940年前后,产品销售省内外及滇、桂、粵等省区,年总产品达上万捆、经营槽户40余家。白纸以刀为计,每刀单纸100张,夹纸50张,每捆单纸12刀,夹纸6刀。
贞丰白棉纸,以手工操作,沿袭传统工艺。原料以构皮为主,仙人掌为辅。构皮不足时,渗与少量稻草、香把、甘蔗渣或纸花作为原料,制作质地次等的白棉纸。按其纸帘的尺寸大小,可分为1尺3寸、1尺5寸、1尺6寸和1尺8寸四个规格,也可根据顾客的需求制造特大的纸。
贞丰白棉纸,因操作纯系手工,设备极为简单,全套设备价值人民币仅千余元。日常所需的工具有:蒸煮原料用的纸甑,盛纸浆用的纸槽,淘取纸浆用的竹帘,盛仙人掌用的浆缸,张竹帘用的木帘架,捣构皮用的料槽,原料漂洗用的布袋,净洗原料用的料捶,撕纸下背时用的纸架,纸造好后榨水分用的纸榨,烘纸时用的纸帚、纸焙等10多件。
贞丰白棉纸的制作程序,与省内各地构皮纸的生产大体相同,其流程如下:选料、浸泡、整料、蒸煮、漂白、打浆、上帘、榨纸、晒纸、成品。
贞丰白棉纸具有纤维率高、韧性强、耐摩擦、色泽光滑等特点,是军工和精密仪器包装、擦拭枪炮和机器、书法、裱画、补船、银行扎钞的好材料,省内外商家争相订购,一度供不应求。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贞丰白棉纸这一传统产品,得以继承和发展。“大跃进”时期,县里在小屯兴办纸厂,生产白棉纸、红纸和黄纸,职工最多时达两百余人。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增加产量,纸厂曾发动工人和技术人员搞技术革新,利用水権碎料,水磨磨浆,产量大幅度增长。这段时期,县供销联社对纸厂和造纸户加强领导,加以整顿,同时从浙江温州引进纸帘,指导生产,强调质量。经多方努力,生产能力飞速发展,仅供销系统收的白棉纸,每年多达56000多捆。除销往川、滇、粤、桂多省区外,还经云南转口销往泰国、新加坡等国。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小屯纸厂被迫下马,部分工人与者相纸厂合并,在县城原师范校址对面设槽用机械造纸,职工百余人。后因诸多因素困扰,未能维持长久,工人解散回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给贞丰白棉纸生产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小屯镇的白纸生产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全镇白棉纸主要集中在龙井、半坡、仁朝3个村。其中,仁朝95%的人家造纸,全镇造纸户达400余户,白棉纸日产量多达百捆,通过深圳市场转销港、澳。1979年仅牛场供销社就收购白纸数万捆。据估算,每刀白纸除原料、税收等开支外,可获利1元至1.50元,造纸户每年收入最高的可达万余元,为农业收入的3至5倍,造就了一批“万元户”(在80年代收入上万元的家庭极少),最低的年收入也在千余元。
白棉纸的生产因设备简单,投资少,效益高,可谓“吹糠见米”,且系一家一户,属院落经济。加之,农工不分家,造纸户农忙务农,农闲造纸,农工兼作,既可解决农闲时富余劳动力无事可作的问题,又增加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收入,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刘仕阳是贞丰县小屯乡龙井村人,小屯的棉纸手工制作技艺第九代传人,也是“黄金纸”制作技艺的唯一传人,更是让小屯古法造纸享誉国内外的关键性人物。
穿越历史的记忆,刘仕阳见证小屯古法造纸的点滴已有65年。
进入新时代,一些造纸户在造纸工艺上进行改进,加入化工原料,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党和政府一方面修建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收集处理,一方面发展其他产业进行替代,解决生产槽户转行就业问题。随着科技进步,白棉纸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纸张产量低、价格较高,逐渐被现代化工艺生产的价格较为低廉的纸张所替代。2011年,小屯镇被列为生态环境保护区,政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一些造纸户外出务工,白棉纸生产户越来越少,只有核心区龙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区保存下来。
如何让小屯古法造纸这一古老的技艺重新显现出勃勃的生机?刘仕阳说:“既然国家对我们的白纸手工制作技艺如此重视,我就要多带些徒弟,把我所掌握的全部技艺传授给他们,这是我的职责,更是我的义务。”
刘仕阳带了三个徒弟:其弟刘仕友、刘仕虎,其子刘梦,三个徒弟已出师,自立门户,技艺传至刘梦已是第十代。
如今已是白棉纸制作高手的刘仕虎从学艺到出师,继承了刘仕阳韧、柔、刚的风格,制作的白棉纸极具刘氏白棉纸的特质,刘氏兄弟多年一直是小屯白棉纸制作技艺的领军人物。
刘仕阳对白棉纸的制作技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他制作的白棉纸带有花纹,润柔如绢。“决不能让白棉纸制作技艺从我手中消失”。这已成为刘仕阳毕生的追求。
▲贞丰小屯白棉纸纸制作技艺工序——掏浆 毛天松 摄
▲国家级传承人刘仕阳在抄纸 毛天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