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四级远程医疗体系作用持续提升医疗健康保障水平
提案单位:民盟贵州省委员会
自2016年省市县乡全覆盖的四级远程医疗体系建成以来,我省构建了乡检测、县诊断、疑难病症市(州)或省会诊的四级医学诊疗体系,惠及了广大农村人民群众。仅2016年全年我省乡镇卫生院累计完成远程会诊5500余例,远程诊断6.76万人次。截至2021年11月,全省四级远程医疗体系累计完成远程会诊2.3万余人次,全省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通过远程诊断,完成心电诊断27.95万余人次、影像诊断73.6万余人次,各乡镇卫生院为患者完成彩超诊断29万余人次、各种生化检测142万余人次。以上数据充分说明身处农村的人民群众对现代医疗服务的需求,以及通过现代诊疗手段和信息手段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可及性。我省四级远程医疗体系的构建在全国也处于领先位置,2019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同志只讲了一件事,就是贵州四级远程医疗,他说在贵州这样的西部省都能办成的事,在全国也应该能够办成。民盟贵州省委连续几年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和黔南州罗甸县不间断蹲点调查后了解到,我省四级远程医疗体系建成后,各地运行情况和同一乡镇卫生院不同诊疗设备使用均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就此提出了充分发挥省市县乡远程医疗体系作用,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医疗健康保障水平的提案。
现状分析
截至2021年11月,全省开展远程会诊人次最多的贵阳市为8596人次,人口300余万的六盘水为4964人次,而同样300余万人口的黔西南则只有196人次。县对乡的远程影像诊断和心电图诊断开展人次最多的遵义分别为24万余人次和12万余人次,开展最少的分别为安顺6238人次和黔西南1380人次。
以上数据说明我省四级远程医疗体系大大提高了基层、特别是农村人民群众卫生健康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对我省农村群众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在家门口能够“看好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数据也显示,我省远程医疗体系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远程医疗体系建立以来,政府为乡镇卫生院配齐了影像、彩超、静态心电等9种先进基础医疗设备。从数字化设备在各地的使用情况看,2021年1-11月遵义各个乡镇卫生院为患者开展静态心电检查近170万余人次,而在黔西南只有1380人次。彩超是全省各乡镇卫生院使用频次较高的诊断设备,但从省卫健委信息中心监测的情况来看,黔西南2021年没有使用记录,安顺、毕节两个人口大市也只有数百人次的使用记录。动态心电仪的使用2021年1-11月全省1500余家乡镇卫生院仅有104人次的使用监测记录,这里有该设备信息上传系统运行不畅的问题,但“不会用”是主要问题。全科治疗仪在全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虽然在体系建设阶段同步开展了全省乡镇卫生院全覆盖的医技人员队伍技能培训,但很多地方存在因对使用远程医疗诊疗技能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而导致装备设备闲置的问题;一些地方县乡远程数据信息上传出现故障未及时解决导致远程诊断不能开展。不会使用、无人操作、故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造成了我省县乡远程医疗体系建成五年来各地运行情况的不平衡。
在远程医疗服务政策中尚未解决各级责任界定、权益保障、利益联结、上下级医疗机构以及人员的合理收入分配等问题,原有政策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制约依然存在。省城大医院拥挤不堪、一床难求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分级诊疗后重复挂号、挂号买药情况依然大量存在,县乡医疗资源闲置、省城资源过度消费同时存在。
远程医疗通过现代科技实现了设备下沉、技术下沉,若没有对应配套的运行机制,就成了重投入、轻管理;重问诊、轻治疗;重形象、轻效果的形象工程,出现设备闲置、资金浪费、重复建设的运动式工作,不能真正解决群众“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看病目标。
对策建议
由省卫健委牵头对全省四级远程医疗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发现先进典型特别是有效的机制保障经验,查找突出问题特别是保障政策的不完善。制定实现远程医疗潜力释放的目标规划、具体任务、实施路径、评估机制。
在对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技人员队伍状况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乡镇卫生院已配备的9种数字化诊疗设备的使用和远程数据通讯操作,以及日常运行维护,有计划、有针对性、持续地开展培训。确保县乡间的远程医疗系统人员技能熟练、设备运行正常、维护规范专业。
省卫健部门根据乡镇卫生院业务的增长、用药品种需求变化的实际,以及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和质量保证的底线,精准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真正提升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
对运行机制进行科学调整,检视各级医疗机构和医技人员开展远程医疗的业务收入和劳动报酬的分配政策和机制。让各方医疗机构和人员的资源投入和劳动付出真正与知识价值和患者能感受到的实际效果总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