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美术馆感受艺术之美时代之变
□万里燕
贵州美术馆于2017年9月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位于贵阳市云岩区北京路168号原贵州省博物馆地址上的美术馆,是全国最年轻的省级美术馆之一。美术馆设计充分利用尊重原建筑的风格和空间布局,在省博物馆旧址上进行改造加固和扩建,现有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馆内一层是净高5米的主展厅,二层为恒温恒湿展厅,三层为自然采光展厅。不同功能的展区能够满足不同展品的陈列要求和鉴赏需要。目前,贵州美术馆现有馆藏876件,囊括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多个门类,其中90%以上的藏品题材都与贵州本土文化有关。在这里,一幅幅艺术作品正在讲述着贵州的故事,还可以触摸到属于贵州的独特文化脉搏。
油画《元音》 作者:赵 竹
远处是郁郁葱葱的古树,近处是簇拥在坡地上的全村老少。画面的右边是头盘发髻,鼓着腮帮子吹芦笙的男人,他们面朝东方,向西方的山坡缓缓后退;面向他们站立的是村中妇孺,她们朝着芦笙队的方向前拥。
画面的中间是一块纹路粗犷、形状不规整的石头,它是岜沙的图腾“祖母石”。画面的上方以高耸入云的尖拱形作处理,借用欧洲中世纪祭坛画的形式,既是面向历史的探究,也是伸向未来的渴望。
赵竹将它定名为“元音”。
《元音》是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贵州油画学会会长赵竹历时4个月创制的画作,原型是贵州黔东南岜沙村苗民一年一度的“芦笙节”场景。在此之前,他在岜沙村整整住了半年,感受当地的风俗民情。当他看到“芦笙节”那个场面之后,轰鸣的场面击中了他内心创作的开关。“就是它了!”赵竹说,那种场景似乎让你置于现在,向历史与未来喊话的史诗般画面,可以带出很多内容。
赵竹在当地作了40多幅几乎与真人等大的油画写生,拍了8000多张照片,最终的作品就是从这大量的写生和照片中提炼出的灵感结晶。
从人群中第一眼看到的长者是岜沙村的寨老,他的对面是一位向他递上红色绸带的幼童。赵竹试图用这一动作传达出一种代际传承。他说,这个村子离县城不过7公里,但这里的村民仍顽固地保留着世代风俗,“然而,代际传承并不足以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在这个村子里,历史始终在流转,从未间断,不曾离开。”赵竹希望用艺术触角抵达被主流文化所屏蔽的苗族历史文化的幽深之处。
油画《吉祥方舟渡》 作者:彭承军
“因为工作的关系,威宁也来过数次,春夏秋冬各有各的景致,百看不厌。2019年3月,我随贵州美术馆前往威宁出差,乍暖还寒的天气中,到了草海候鸟观测站。这次我们到达的时候已是下午四点,日头仿佛还高高挂着,早春的阳光虽不温暖却耀眼,灿烂的洒在草海之上。哪知到了5点,日头仿佛一下就失去了力气,在我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在地平线上隐去了半个身影,就在这半明半昧的光线中,反而衬托出草海周围特有的草生植物,在一片幽静的草海背景中,突然出现了一片片剪影,我就在这样的气氛下抓拍了一张照片:在一片无云的幽蓝天空下,广阔的草海连着天边淡蓝的远山,近处两只小舟交错,停泊在湖面上,周围是草海特有的植物和浅滩。这幅照片中深深浅浅的蓝撩人心弦,构图精妙而富有想象力,我当即发到了朋友圈。4月,彭承军向我要这张照片,说想作为绘画素材。7月,他发了一张作品给我,我惊艳之际才发现他原来用了照片的素材作为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参选作品,后来这张作品入选为进京作品。”这段来自贵州美术馆前馆长陈争的回忆,详细地介绍了贵阳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彭承军的油画作品《吉祥方舟渡》的来龙去脉。
这幅作品的画面构图以小舟和羊群为视线焦点。挤得满满的羊群正要从靠岸的小舟上下来,观众仿佛可以听到羊群骚动的咩咩声,继续将视线推出去,可以看到后面的浅滩与植物,波澜不惊的湖面,甚至连一丝风也没有,天空无云,水面无波,有一种亘古的宁静。通过一动一静、虚与实的结合,彭承军在这幅作品中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让这幅作品的意境变得深远又耐人寻味。同样“吉祥方舟渡”这个名字也饱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支流,“祥”字又暗藏了“羊”;“方舟渡”来自于唐陈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锦缆方舟渡,琼筵太乐张。”这幅作品没有出现一个人,也没有浓烈明艳的色彩,但中国人含蓄的对当今盛世赞扬的情怀反而更加令人回味深远。
雕塑《新时代楷模——文朝荣》 作者:李 钢
除了众多的绘画作品,贵州美术馆馆藏的雕塑作品也十分值得一看。
《新时代楷模——文朝荣》“站”在一众雕塑中,一双穿着解放鞋的大脚踩入泥地,手拿镰刀、嘴唇紧闭、眉头微蹙,身上所穿衣服布满褶皱,一副身兼重担心怀乡亲生动的村干部形象呈现眼前。这座雕塑作品获“多彩贵州大型书画双百创作工程”优秀奖,还曾在国家博物馆进行展览。
“这些时代楷模本身的情怀,是需要我们去铭记的。”谈到为何选择文朝荣为创作主题时,作者李钢打开了话匣子。
“我从心底崇敬这样朴实而又充满英雄情怀的汉子!”李钢说,文朝荣是贵州毕节一个村支书,是一个憨实、有担当、有大爱的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带领乡亲开荒造林,最终带大家走上了“林茂粮丰”的致富路,“自发而坚韧的时代楷模,应当人人铭记。”
正因如此,李钢在完成《时代楷模文朝荣》之后,又开始着手《南仁东》的创作。“贵州的文朝荣、南仁东、邓迎香等人在科学、扶贫方面的自主性、英雄情怀应该被永久留存下来,而雕塑作品就有这个特点。”李钢说,自己在30年的雕塑生涯中,一边发现身边的英雄人物,一边记录下来,这不仅是自己的专业,更是身为一个贵州人值得骄傲的事,他以记录闪光人物为荣幸。
看着老支书文朝荣手拿镰刀、眼神坚定的塑像,观众也能清楚看到艺术家用刻刀在这座雕像上塑造的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和贵州美术馆也有不解之缘,在贵州美术馆筹备期间曾三临美术馆并对美术馆的建设和发展方向给予了很多专业建议。他认为,美术馆不是装饰城市的被供奉的花瓶,而是承担着教育功能、为公众所经常和不断光顾的文化殿堂。贵州美术馆不应当仅仅实现简单的展览功能,还要完善收藏、研究等综合性多重的功能,应该有独立的空间专门展示近百年或者更久远的贵州美术发展历史及文化脉络,让普通公众能够在贵州省美术馆了解贵州美术的发展历程,能欣赏到古代、近现代,或者当代的贵州美术作品及相关文化成果。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不懈的做下去。
除了艺以上评价,贵州美术馆馆长潘闻丞则用了四个字来概括——“闹中取静”。潘闻丞说:“这里应该是国内交通位置最优越的省级美术馆之一。就像一位邻居,繁华巷井的周围居民,能随时到访,旅游而来的八方贵客,也能信步而入。这确实是一个了解家乡、触摸黔中文脉的好地方。你可以随时走进这里的展厅,开启自己的私人文化之旅,在这里一定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