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创办始末
□文/图 周文洋
1932年4月20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率红军东路军攻克闽南重镇漳州,在收缴战利物资时,意外发现数千册图书,毛泽东命令全部装上卡车运回瑞金,并请来教育部代理部长徐特立,商讨创办一座属于共产党人的图书馆。
徐特立曾创建长沙女子师范图书馆,有着丰富的图书管理经验。他见到收缴的图书非常高兴,却说:“如是阅读和收藏,这些书已很可观,但要建一座图书馆还远远不够,要想办法征集,多多益善。”
依据徐特立的建议,毛泽东签发了以“各部队在收缴战利品时一定要保护图书,决不许销毁,一律上交”为主要内容的通告。中华苏维埃机关报《红色中华》也刊登征书启事:“为着充分给革命工作的参考需要,给予提高革命同志的文化水平起见,极力扩充内容材料,增加革命图书,向诸位同志及革命团体征求赠书。”
不到2个月,红军各部队、少共(共青团)中央,苏区各学校、少先总队等部门和干部、群众共捐赠各种书籍2万余册,基本满足了建馆需要。
徐特立指导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将图书整理分类、登记编目,并制定出“图书馆管理条例”“借阅规则”“图书归类方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1932年初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央图书馆”)在瑞金挂牌。
“中央图书馆”的创办,成了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虽来光顾的多是党政军机关干部,但许多不曾读过书的百姓也来门前围观,因为他们在这里常能见到所景仰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
为提高干部群众对图书馆的关注度和阅读兴趣,徐特立指导工作人员将部分藏书目录和读书知识印成宣传品张贴、散发,并多次主持召开“读书会”“荐书会”,让读者感受书的魅力,掌握阅读知识,了解书的内容,读到更多更好,最需要的图书。
瑞金周边县区、乡村的干部群众,因路途较远,不方便常来借书,“中央图书馆”就协助他们建起颇似今天阅览室、农家书屋的“俱乐部”“列宁室”,批量、定期借给他们图书报刊,用来阅读、宣讲。
1933年,第2卷《青年实话》刊登了唱词《在列宁室》,真实地表述了“列宁室”的真实场景:“你看‘红色中华’\我看‘青年实话’\他跑来笑哈哈\‘列宁室’真正好呀\来,我问你\不管他是军事还是政治\你答得有道理\我奖给你一朵花。”
1934年9月11日,《红色中华》报刊登消息《宣传鼓动的又一新方式:画报讲演》,报道了“中央图书馆”召开“宣讲员”会议,总结、交流如何利用各种进步画作,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先进事迹、胜利成果等。
“中央图书馆”的创建和发展,不但得到毛泽东、张闻天、徐特立等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还被诸多党政干部高度关注,如:中央出版局局长张人亚,不但为“中央图书馆”收集了大量图书,还编写、出版了《第一国际到第三国际》《农民问题》等20多种书籍,充实红色馆藏;教育部长瞿秋白,多次到苏维埃大学、红军学校等高校演讲,发动学生把闲置的图书捐献给“中央图书馆”;《红色中华》主编沙可夫,经常撰写文章,宣传、推荐各种读书、论书活动,并编辑出版了《儿童歌曲集》《共产儿童读本》等读物,供图书馆借阅。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撤离苏区之前,“中央图书馆”的藏书全部装箱,隐蔽到瑞金高陂村等地,但还是有一部分后来被国民党发现掠走。直到1949年瑞金解放,党和政府开始收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央图书馆”藏书,经2年多努力,陆续收回图书1429册,报刊303份以及各种布告、传单、文件、信函等333份(件),经集中清整,编印出《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馆藏总目录》,这些宝贵的史料目前珍藏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国家图书馆,虽藏书并不丰富,仅运作2年多时间,却是苏区文化战线的一个重要阵地,为党的图书事业发展积累下了宝贵经验,在传播党的方针路线、活跃军民文化生活、巩固红色政权建设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中央图书馆”的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