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90期 本期320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0-12

坚持人民至上 共赴民族复兴

  

□杨婧曦


  7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坚持人民至上”这一百年历史经验的再次阐述,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标定了改革发展的价值遵循。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站稳人民立场

  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历史性解决绝对脱贫问题到全力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百年党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人只要继续站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就一定能够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继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紧紧依靠人民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奋斗,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表明,人民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无论革命还是建设年代,人民群众都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共产党人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广泛紧紧依靠人民,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族人民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个体和集体、小家和大家的聚合力,引导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传播智慧,尽早实现民族梦、中国梦。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不断造福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可见,造福人民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共产党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相继提出了“造福人民”的理念。早在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造福人民?一方面要从大处着眼,始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有力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另一方面要从小处着手,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实实在在解决人民群众眼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始终不辜负人民的托付和信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处在新时代的更高起点上,我们要切实扛起责任担当,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用最务实的举措、最严实的作风,使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幸福,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亿万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德、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