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绿色的守望
□杨秀廷
清水江是一条奔涌着绿色情怀的河流。这条哺育了黔东南各族儿女的母亲河,怀碧拥翠,静静流淌。
清水江畔流域是一片盛产木材和民族风情的土地,因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合于林木生长,自古以来就是“宜林山国”,有“林海杉乡”之誉。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养肺,彰显了清水江林区的“山水气质”和“生态颜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水江中下游林区各族人民世代伴林而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林业生产和木材贸易中,培育了、也承载着“生态、诚信、礼法、和谐”核心理念的木商文化。
明清时期,随着清水江木材贸易的繁荣发展,人们将世代口头相传的保护山林等村规民约,变成文字书写在纸页上、刻进石碑中,以此规范山林植造、山林管护、木材买卖、木材水运及纠纷调解等。这些林业契约文书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约束性,让山长青、水长绿,在生态保护上树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典范,对当今的林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林业契约文书在有效地维系着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同时,也维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木商文化的诚信精神,民族文化的和谐精神,一代传一代,成为清水江绿色生态文化精神的源头。
清水江畔的一个个传统古村落就是一册册绿色的线装书,那些承载着风雨岁月的林业契约和环保碑刻是这本书中最厚重的册页,也是这些山寨最动人的人文风景。人们以爱山、亲水、护树的情怀,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环保佳话。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中国绿色村庄”的文斗苗寨就是这样一册鲜活的生态读本。
文斗人在三百年前就有意识地实施生态环保工程,苗寨遗存至今的六百多株古树、三万多份林业契约和一百多通古代碑刻,都是清水江流域绿色环保文化的宝贵遗产。
文斗苗寨的“六禁碑”,刊立于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碑文以“公议”的公约形式,对村寨环境、林木、生产经营、贸易等进行严格的规定:“不拘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银十两。各甲之街,日后分落颓坏者,自己修补,不遵禁者罚银五两,兴众修补,留传后世子孙遵照。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后龙之街,不许放六畜践踏,如违罚银三两修补。不许赶瘟猪牛进寨,恐有不法之徒宰杀,不遵禁者送官治罪。禁逐年放鸭,不许妇女挖前后左右锄虫蟮,如违罚银三两。”就在“六禁碑”管理理念架构运行十二年后的乾隆五十年的春季,文斗人又在“六禁碑”旁边刊立另一通保护生态环境的古碑,碑文明确规定:“此(村寨周边)木蓄禁,不许后代砍伐,留以壮丽山川。”
花开山醒,雨落溪动。一句“留以壮丽山川”,穿越时空,而今犹在耳畔。透过岁月的烟尘,我们不难想象,两百多年前的那个春日里,在山寨的古树群中,“栽岩立规”的行动,早已把一个民族对绿色家园的挚爱深情托付给了青葱的大山,托付给了未来。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特大雪凝灾害,文斗人在抗灾自救中首先保护古树。村民在一株株古树旁边搭起木架子,青年汉子爬上木架,用木棒轻轻拍打树枝上的冰雪,为古树减轻压力。在一棵树龄超过八百年的古银杏树下,大家搬来稻草,捆扎覆盖在树干上,给古树御寒。
清水江林区人民认为,一草一木都有灵性,一枝一叶都值得呵护。一代代山里人,把绿色当生命,把绿色当信仰,换来了千里清水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绿色的守望,为大地、溪河、村庄和族群注入了绿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