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章里的新中国蝗虫防治运动
□文/图 周继厚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的蝗灾仍然时有发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蝗减灾工作,十分关心灾民的生产和生活,动用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防治蝗灾,从而避免蝗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使广大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人民政府的蝗灾治理工作相较于之前的任何时期都卓有成效。
1951年6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出《关于防治蝗蝻工作的紧急指示》,要求“立即发动和组织农民,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形式,立即进行捕杀蝗蝻”“蝗虫发生在那里,立即消灭在那里”,并确定了治蝗工作“人工捕打为主”“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
根据指示精神,华东、华北各蝗区先后成立了治蝗指挥部,建立了责任制。如安徽省泗洪县采取划片包干、层层负责的办法,县设灭蝗总队部,其下按区、乡等级分设灭蝗大队、中队、分队或小组,以加强干部的责任心,推动治蝗工作的顺利开展;河北省安次县在县、区、村都建立了灭蝗指挥部,并建立责任制,每个工作区都设立组织、宣传、检查、除治、药械、运药等专门小组,村村有干部负责,点点有人包片除治……这些灭蝗组织在控制蝗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具体的治蝗工作中,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蝗情侦查、预测预报工作,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并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1949至1951年,由于药械有限,各地治蝗只能以人工捕打为主。1952年8月,农业部强调治蝗采取以药械消灭为主、人工捕打为辅的战术。随着科学治蝗越来越深入人心,蝗泛区各省、专区、县三级开展治蝗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药械治蝗的效率,为扑灭蝗害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加入捕蝗、灭蝗队伍,使得新中国的灭蝗工作发展成为一种群众运动。1951年华北、华东爆发大规模蝗灾,河北省117个县动员了2000万个人工参加扫蝗,其中安次县为了推动灭蝗工作,在蝗泛区开展夺红旗竞赛,比除治净、除治快、除治多,村与村、队与队、人与人都展开竞赛,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的模范事迹,在竞赛中全县评出了15个灭蝗模范村、170名模范个人。其他地区的也广泛开展灭蝗竞赛活动,并给先进模范人物颁发了奖章、纪念章和锦旗。
在1952年的灭蝗工作中,全国19个省区共计动用了7650万个日工。1953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蝗区共发动和组织9.5万多人,消灭了168.4万亩的夏蝗。
新中国成立初期之所以能有效控制蝗灾,关键是推广飞机治蝗,并从根本上铲除蝗虫滋生地,改造蝗区生态环境。
1951年6月13日,人民空军出动4架飞机到皖北执行灭蝗任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飞机灭蝗。在安徽省泗洪县飞蝗密集、人工难以捕打的深草苇地带,当日出动飞机喷射“六六六”杀虫粉,喷射面积9500余亩,飞蝗与蝗蝻的死亡及中毒率达70%以上。经过群众努力捕打和飞机协助扑杀,分布在全县30余万亩的蝗虫至6月23日基本被扑灭。1951年春夏之交,河北省黄骅县发生了60余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蝗蝻灾害,中央人民政府于6月23日派4架飞机前往协助灭蝗,在短短三天时间内,该县23万亩蝗蝻至6月26日即大体被消灭。
从此以后,飞机在治蝗中大显身手。1955年,新疆发生蝗灾,国家出动飞机播撒农药,效果显著。1960年,河南发生蝗灾,受灾面积611万亩,飞机防治面积448万亩。这是河南飞机治蝗规模最大的一年。蝗区面积在飞机的轰鸣声中逐渐缩小。
飞机治蝗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创举。治蝗方法由原始的人工捕打,一跃进入最科学的高度机械化方法,创造出很多的经验,获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功,归功于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群众的集体智慧,人民军队的创造,以及前苏联专家的帮助。
要真正有效控制蝗灾,必须彻底改造蝗虫滋生的生态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捕灭蝗虫的同时,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蝗区生态环境的改造,如治淮工程的完成、大批水库的兴建、黄河流域的治理等,通过兴修水利和垦荒种地,把飞蝗的滋生地改造成良田,从根本上消减蝗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7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称:“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国已经连续十多年没有发生过蝗害。有关部门准备把这项重要成果推荐给全国科学大会。今天,人们来到昔日蝗灾严重的黄淮流域一些著名的飞蝗孳生地,可以看到绿树如带,稻田如毯。过去的‘蚂蚱窝’已经变成了‘鱼米乡’。鲁西南微山湖地区的几十万亩湖滩泛水地,历来是孳生飞蝗的场所,解放前,蝗群迁飞,为害数省。如今,这里已变成大片旱涝保收的稻田,‘飞蝗蔽日,禾草一空’的时代一去不返。”这篇报道说明,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地改造、治理,危害我国数千年的飞蝗之害最终得到有效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的蝗灾高度重视,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强调有计划、有组织地防治蝗灾,成立各级治蝗机构,推行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蝗情预测预报制度,并大力推广药械治蝗、飞机治蝗,努力改造蝗虫滋生环境,将蝗区改造成良田或林地,最终使蝗灾这一历史性灾害得到有效控制。新中国的治蝗举措,显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治理社会积患的决心与能力,不仅赢得了百姓的拥护,而且受到了国际关注,促进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新中国的无限的生命力”,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华东区农林水利部植物病虫防治技术人员训练班纪念章,1950年。
2.河北省滦南县生产模范奖章,描绘了农民在田间喷洒农药灭虫的画面。
3.山东沾化县人民政府颁发除虫模范奖章,背面三位数字编号。
4.上海浦东合庆乡人民委员会、合庆乡治蝗大队部,奖给治蝗第二中队的锦旗,旗上印有“灭尽蝗虫保丰收,干劲冲天灭蝗第一”。
5.山东省无棣县人民政府捕蝗模范光荣奖章,无棣县人民政府奖,背面三位数字编号。
6.河南省宜阳县人民政府颁发捕蝗纪念章。
7.天津区专员公署赠捕蝗模范奖章,1952年。
8.1951年6月,河北黄骅县农民配合飞机治蝗。
9.河北省黄骅县人民政府赠捕蝗模范奖章,铜质,高3.5厘米,1952年制作颁发。
10-11. 治蝗纪念章,铜质,五角星军功章造型,中间绘有中苏两国国旗和飞机图案,两边麦穗环绕,背面铭文“治蝗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赠”。该纪念章颁发给参与治蝗的空军飞行员、地勤人员,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
12.治蝗纪念章,铜质,椭圆形,中间绘有一架正在天空中喷撒农药的波-2型飞机,农药从天而降,杀灭蝗虫,背景描绘了饱满的麦穗稻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消灭蝗虫,迎来丰收年的场景,纪念章的设计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下方注明我国首次利用飞机治蝗的时间是“1951”年,并镌有“治蝗纪念”文字。背面铸有“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赠”铭文。
13.《飞机灭蝗》画册,1953出版。
14.《飞机灭蝗记》画册。
15.北京昆虫学会纪念章,铜质,直径3.5厘米,图案为蝗虫,1976年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