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巡视制度
□周铁钧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开始重视巡视指导工作,中共“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得随时派员到各处召集各种形式的临时会议,此项会议应以中央特派员为主席。”这是党内巡视最初的实施依据。1925 年,中共中央在《组织问题议决案》中提出:“增加中央特派的指导员,使事实上党对于区及地方实行指导全部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党内巡视方式和任务。
1928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第5号通告《巡视条例》,确立了最早的巡视制度,规定了各级党组织的巡视员人数、人选,巡视员的职责,巡视时间等。还规定中央巡视员必须具备:“党籍须在三年以上;能正确了解与传达党的路线;曾在地方党部做过负责工作”三项条件。要求巡视工作摒弃看文件、听汇报的模式,必须深入到基层党组织中去,尽量扩大访谈范围,加强实地调研,充分搜集情况、掌握依据向中央汇报。
《巡视条例》还对中央巡视员规定了具体任务:监督地方贯彻中央决议情况;检查各地现有干部;纠正工作偏差;教育和提拔工农干部;详细汇报各地方党组织工作;遇当地发生的新事变,必须迅速予以解决和布置等。
1928年冬,中共中央派时任组织部部长的周恩来去“顺直”省委巡视。“顺直”是当时的域名,包括如今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顺直省委工作范围还延伸至山西、陕西、东北三省以及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在全党占有重要位置。
周恩来抵达顺直省委所在地:天津。他听取省委汇报后,相继召开各地党组织会议,深入到唐山、开滦等地的矿山、铁路等基层党组织调研,广泛了解情况、听取意见。通过紧张的工作,基本查清顺直地区党组织存在着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悲观失望情绪,部分党员涣散失联,组织运作停滞等问题。
1928年12月下旬,周恩来召集顺直省委扩大会议,有顺直各地党组织负责人、在北方工作的“六大”代表等共43人出席。会议由刘少奇、陈潭秋主持,周恩来作了题为《当前形势和北方党的任务》的政治报告,针对顺直省委存在的问题根源作了实事求是地分析,提出正确解决办法,在他的提议下,重新选举省委常委和领导集体,成立工人、农民、军事、妇女四个工作委员会,建起一个全新的顺直省委指挥中枢。
中共中央在评价周恩来完成顺直巡视任务时说:“在顺直党的历史上,已经酝酿着很复杂的纠纷,到了六次大会的前后更广大的爆发起来,使顺直党成为破碎零离的现象。中央经过极大的努力,派人巡视,召集几次顺直的会议,特别与这一错误的倾向奋斗,最后得到了顺直全党的拥护,才把顺直的党挽救过来。”
巡视制度的逐步建立、实施,对落实中央指示,发展地方党组织、解决党内矛盾纷争、密切党群关系发挥出重要作用,得到广大百姓的认可。当时苏区有歌谣唱道:“干部常来我们乡,巡视我乡谈家常,油盐柴米样样问,温暖送到心窝上。”
中国共产党在秘密活动以及游击战争时期,建立起的党内巡视制度,是发展组织力量、保持正确方向,加强统一领导的需要,是促使党的方针、路线得到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的需要。党内巡视制度的成熟与发展,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是伟大的党跨越百年征程的有力武器和制胜法宝。
中共“二大”会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