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政协:院坝“小协商”助力基层“大民生”
把院坝会开到基层农村、社区、田间地头,将群众“听会”转变为让群众“说事”,丹寨县创新基层治理,探索了“五定五破”“院坝协商”机制,打通基层协商最后一公里,努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助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
2021年以来,丹寨县以全省探索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五定五破”,扎实推动“院坝协商”议题在一线征集、工作在一线开展、共识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切实把人民政协民主协商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2021年,县委将“院坝协商”写入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与全县中心工作同步开展;2022年,“院坝协商”列入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推进。
广集民意“定议题”,破解“协商什么”问题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决定。丹寨县政协紧扣群众“急难愁盼”,在议题收集、筛选、审定上下足功夫,确保议到关键处,商到点子上,为此制定了《委员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和《乡(镇、街道)、村(社区)“院坝协商”议事会调研走访制度》,强化政协委员履职常态化,实施全员调研找议题;制发《社情民意工作笔记本》和使用工作提示,对所有政协委员进行培训,要求委员聚焦产业发展、移风易俗、人居环境等民生领域,深入到所联系乡、村一线走访群众和开展调研,将需要群众商议来解决的问题作为“院坝协商”内容分门别类记录在民情日记本,并梳理发送到智慧政协平台;建立“院坝协商”议题收集机制,明确未经深入调研的议题不得作为“院坝协商”议题提出。
2021年以来,147名县政协委员深入全县122个村走访调研210余次,累计收集意见建议230多条,梳理形成“院坝协商”议题60多个,县乡两级累计召开议题协商会议36次,对议题库中的议题进行协商确定。在严格落实党组织把关原则的前提下,经村党组织把关和座谈协商初步拟定议题,先报乡镇党委审定,再由县政协党组审核把关,并通过县乡座谈协商确定议题,呈报县委备案(重大协商议题须报批)后组织开展协商。2021年以来,确定“院坝协商”议题25个,并按照项目化、清单化进行管理。
搭建平台“定主体”,破解“谁来协商”问题
政协搭台,委员唱戏,群众受益。丹寨县政协明确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专委会成员各负责联系指导一个乡,各乡由政协委员联络组负责组织指导政协委员开展协商,每个议题按照具体情况来确定组织、参会和发言三类主体。成立乡政协工作联络组,按照有场所、有主体、有设施、有标识、有制度、有流程“六有”标准,搭建各乡“政协委员之家”、政协委员联络组和村“院坝协商”议事平台,明确至少一名政协委员负责联系指导一个村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已在全县14个重点村设立“院坝协商”议事室,共开展“院坝协商”专题培训268人次。同时,建立“院坝协商”专家人才库,将各领域政策法规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纳入人才库,提升协商现场答疑解难权威性和说服力。
同时,丹寨县政协根据选定议题涉及的人员范围,结合当期具体协商主题和预期目的,精心选择有威望、说话管用、影响力强的利益攸关方、党政干部、社会贤达、群众代表和专家学者等作为参会主体。并根据会前开展调研、沟通、排查的情况,推荐会议发言主体和现场答疑解难专家,做到协商互动积极性高、协商进程可把控、善于引导增共识,确保协商活动顺利有序开展。比如,排调镇巫起村在开展“院坝协商”时,主持人说明开会目的后,选择党员带头发言,很快在移风易俗、卫生整治方面的协商达成共识,协商效果明显。
因地制宜“定场地”,破解“在哪协商”问题
协商在基层,“院坝协商”群众说了算。丹寨县政协坚持就近、就地、方便的原则,以“固定+移动”的方式选取协商场所,在村委会、社区、院坝、田间地头等灵活组织开展。比如,龙泉镇卡拉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时清运的协商议题,就地在议事室召开形成相关制度后,有效解决了村内垃圾“收运难”问题。同时,对涉及部分群众利益、相关社会群体的议题,按就近原则,定在场地宽敞便于群众集中的家庭院坝召开。此外,还能在田间地头“现场开”。对涉及产业项目发展的议题,按方便原则,定在能够直观了解产业发展效果和便于解决问题的田间地头、项目点上召开。比如,兴仁镇甲脚村陈家坝水库建设投入使用因历史遗留问题未能蓄水议题,定在水库附近开展协商活动,在达成协商意见后,使闲置长达四年之久的陈家坝水库得以蓄水使用,为发挥其灌溉效益、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精准把握“定流程”,破解“如何协商”问题
在“院坝协商”过程中,丹寨县政协突出委员牵头,坚持做好协商流程把控,确保协商过程不跑题、不偏倚,最终达成共识。一是会前沟通“提质量”。在“院坝协商”会议召开前,做好各项风险排查,与议题涉及单位和相关人员充分沟通,共同分析研究与本次协商活动议题有关联的政策法规、拟推动达成协商成果或实现预期目标的具体路径或方案,调动各方参与“院坝协商”的积极性,为协商活动顺利开展达到预期效果做好保障。二是会中商议“聚共识”。在互动发言、协商交流过程中,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和诉求,充分发挥议题关联部门、基层组织、乡贤、寨老作用,从政策所能、现实所需、群众所盼等方面答疑解惑,引导群众打消疑虑、凝聚共识、达成目的。三是会后执行“保成效”。政协联络组和村及时对达成的意见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并公示,做到事后执行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促进成果转化落实。
位于丹寨县龙泉镇城西社区的住户,因为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备受困扰,小区没有停车线,停车没有章法,横七竖八的车辆影响通行不说,还堵塞了消防通道。“回来的时候这些车停得很乱,外面的车子也进来,我们有时候回来晚了提着东西都很不方便。” 丹寨县龙泉镇城西社区居民韦秋岚对这样的乱象表示很烦忧。近日,丹寨县政协联合召集县、乡两级政协委员代表和相关部门到社区召开“院坝会议”,协商解决车辆停放问题,会议邀请村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30余人参加,面对面讨论协商。通过协商,县政协当场协调市政部门为村民们规划停车区域,并划定停车线;6月7日,在市政部门的帮助下,小区完成了28个机动车位和48个摩托车位的规划。现如今,走进城西社区,车辆整齐划一,小区秩序井然有序。“现在消防通道也不堵了,把‘生命通道’也疏通了。” 丹寨县龙泉镇城西社区居民张秀燃感谢党委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
民主监督“定机制”,破解“成果转化”问题
“我们大家一起坐着商量,自己做主,我们提出的问题都马上得到了回应,也帮我们解决了,以后这种会希望多开一点。”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村民田应春表示:“只有理解我们的需求,给我们解决问题,才能让我们的烧茶村越来越好。”
“以前开会是领导讲,我们在听,现在是我们在讲,领导在听,这个会开得很好,我们也可以举手发言。”丹寨县龙泉镇城西社区的居民们表示要多开这样的会。
……
“听民声”更要“解民忧”。丹寨县政协通过“院坝协商”,强化机制建设,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确保协商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提升群众的获得感。2021年以来,全县“院坝协商”工作得到省、州主流媒体宣传报道30余次,相关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得到州领导和县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通过一年来政协委员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的四个第一线探索实践,丹寨县政协充分认识到,“院坝协商”是政协委员履职尽责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是发挥政协职能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更充分感受到,做好“院坝协商”工作,党委重视是前提,政府支持是保障,政协搭台是抓手,选好议题是关键,深入调研是基础,成果转化是根本。
“‘院坝协商’工作实施以来,虽然我们通过‘院坝协商’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存在不足和短板,比如宣传不够、部分委员找题不准、协商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丹寨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袁碧华表示,下一步,丹寨县将在省、州政协的指导支持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持续深化“五定五破”品牌和创新“院坝协商”机制体制,全面推动县政协工作和政协委员履职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院坝协商”工作带来的实惠和成果,不断为加强基层治理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力量,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丹寨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