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外公家的三条路
□杜光轩
外公家住在瓮安县永和镇栏水村,东接黄平浪洞村,西连岚乡关,北靠垛丁关,南望大河山,毗邻朱家山原始森林公园,这里森林遍野、古树参天,真可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而在我所有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通往外公家的那条路了。在我的印象中,这条路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而每一次变迁都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的喜悦、新的生活。
荆棘小道路边野花香
从我开始记事起,每年的正月初二,母亲都会带着一家人去给外公外婆拜年。
那时候是没有通公路的,只有一条条林间小道,小道上荆棘林立、崎岖不平,如果遇到下雨或者下雪,就更加地难走了。
三四岁的时候,不能走远路,父亲母亲或背或扛,要带着我们三兄妹走上30多华里的路,差不多要走4小时左右,才能风尘仆仆地赶到外公家。
从家里出发,爬过一座大大的山,经过梅家坪,爬上钢钵顶,再下一坡山沟槽,就来到了麻阳,接下来的路虽然不再崎岖,但是需要涉水过河10多次后,栏水村才遥遥在望。
春天的时候,路边开满不知名的野花。遇到时间充足,爸爸会给妹妹采上一大捧,并在她漆黑的小辫子间插上一两朵,妹妹就高兴得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像极了路边那些翩翩起舞的蝴蝶。
在通往外公家的路上,在不同的时节,一路上都有不同品种的野果,有时候是李子,有时候是桃子,有时候是毛栗,虽然都是野生的,味道酸酸的,甜甜的,有时候甚至还没到果子成熟,我们就会摘一些来,洗也不洗(山上没有水),在衣服上擦一擦,就放进嘴里香甜地吃了起来。在这些野山果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八月瓜了,每次摘到八月瓜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满脸笑容,给我们念起一首儿歌:“八月瓜、九月炸、十月摘来诓娃娃。”我们兄妹几个也会有模有样地学唱起来。
那时候的乡村小路,虽然很小很窄,还崎岖不平、荆棘满地,但在我整个儿时的记忆里,充满的都是幸福。
自力更生修建“强村路”
栏水村在我们老家还有一个别称——“山野头”。意思是我的老家虽然已经很山高路远了,但是栏水村的山更高、路更远,远在深山老林里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里没有车,没有电,当然也没有公路。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到了大山里面。村里面的人们纷纷外出打工,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他们也燃起了建设家乡的信心。
趁着村民们回家过年的时节,在村委会的牵头下,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纷纷拿起锄头钉耙、扁担撮箕,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历时几个月的时间,自发修建了一条毛坯路。
那时候我已经十多岁了,去外公家的路好走了很多,通往乡村的巴士已经可以开到隔壁的长岭村,但是没有通到栏水村,依然还有七八公里的小路要走。
这时候再去外公家的次数渐渐减少了,只有到寒暑假的时候,才有机会去玩上一两天。有时候时间充裕,在赤脚过河的时候,我们干脆在浅浅的河里捉螃蟹、捞鱼虾,天更热一些的时候,干脆找一个比较深的水塘,脱掉衣服,“扑通”一声跳下去游起泳来。
这时候的大山通往外面已经方便了许多,舅舅、舅妈会把山里的木头砍回来做成木料,或者是把烧了一年的木炭,通过人挑马驮运到大路边,再通过货车运到永和镇街上卖掉,也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用度了。
乡村振兴铸就“幸福路”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省城工作,加上结婚生子,自己家庭和生活上的各种琐事,去外公家的次数越发的少了。
外婆已经去世多年,我的工作也逐渐稳定,趁一个节假日,我准备去看望外公。老表告诉我,去外公家的路已经通了,可以开到院坝里头了。
在我没有亲自驱车到达之前,我是万万不敢相信村里面都是通公路了的,因为这里太过于偏远,居住的人口不多,投资这么一条路实在不划算……
我开着车,一路的惊喜和兴奋,这个美丽宁静、山高路远的乡村,终于通公路了!由于是山区公路,道路依然是弯弯拐拐,但是宽阔的公路有七八米左右,能够同时确保两辆车相对而行,平坦的路面已经硬化,在危险的路段还设立了护栏,公路的两边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山峰上是青翠欲滴的森林,满是倒影的栏水河静静地流淌,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一幅山水画卷。
原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贵州实施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硬化路”的政策,栏水村乘着政策的东风,加上自身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和梦想,通往外公家的路也变得平坦。
现如今,通往外公家的路已经重新进行了命名,改叫——长征路。原来,这是一条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路,在很多老百姓的家里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在这条路的起始处还保留着当年红军战斗的遗址——垛丁关遗址。
或许是传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一代代的栏水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建成了一个美丽的乡村。如今的栏水村,不光是通了公路,也通了电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视、电话以及冰箱、洗衣机,家电都一应俱全,村民们都能随时掌握外面的信息,也能通过公路把山里的土特产运送出去,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回家的路上,车窗外边吹来阵阵凉风,路边的野花依然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