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15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6-24

惜细流 清河湖 润泽民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政协实践

  

□本报记者 万里燕


  编者按: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孕育了世界的生灵,推动了我们在生命长河中的航行,是它让生命生生不息,水因此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系统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贵州牢记殷切嘱托,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在地下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自2017年设立6月18日为“贵州生态日”以来,“保护生态”的理念,在贵州犹如一粒绿色种子播撒开来。

  饮水思源知感恩,节水环保力躬行。贵州省政协历来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和河湖治理工作,为了进一步发挥党委政府“好参谋、好助手”的作用,每年都会通过提案及“河长巡河”的方式,围绕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与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为贵州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样板地做出政协贡献。

  

开源节流 利在千秋

  “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这是贵州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也是贵州水资源状况的真实写照。

  贵州处于世界三大岩溶发育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岩溶山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都以地下暗河的形式埋藏在地下深部,属于双重排水系统(即: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所谓 “地表水贵如油”,就是指喀斯特地貌带来地表水下渗,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这也成为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反之,“地下水滚滚流”。据贵州省地勘局资料显示,贵州全省水资源量1036亿立方米,拥有1030条地下河流。其中,地下水量达256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达138亿立方米,远远超过贵州全省现有总供水量。目前贵州的地下水开发量不到20%,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不仅要开发利用好地下水资源,如何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地下水是不可或缺的水资源,不仅能解决贵州“口渴”的问题,也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支撑要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但这种“无形”的资源,因常年埋藏在地下,无法直观其储量,往往容易造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误解,进而忽视其重要性以及受到破坏的程度。这就要求贵州要持续加强管理保护力度,进一步建立完善水资源约束指标体系,加强地下水取用水监管,做好地下水监测。

  2021年10月29日,国家公布《地下水管理条例》,并于同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聚焦地下水超采、污染等突出问题,强化地下水节约保护、超采治理和污染防治,从六个方面加强对地下水的管理,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质量保障有了法治“护盾”;同年11月29日,《贵州省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方案》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是全国第4个地下水管控指标获批实施的省份。

  《方案》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全省地下水取用水量控制指标4.68亿立方米,全省规模以上城镇和工业地下水取用水户在线计量率、9个市州地下水监测井以及灌溉用机井密度指标,将为我省地下水统一监督管理、污染防治、调查监测提供有力支撑。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等单位,切实发挥指导、监督作用,强力推进贵州省地下水管控指标落实,继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精打细算用好地下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地下水资源,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后代子孙守护好宝贵财富。

  

河晏湖清 人水和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贵州省河湖名录内河湖共计4697条(个),众多河湖为贵州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城市的扩张,河湖水域空间受到挤压、河湖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各类人水冲突现象逐渐浮现。

  早在2009年,贵州省在8大流域开始推行河长制;2017年底,贵州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更好推进河湖治理进程,贵州省构建独具特色的省、市、乡、县、村五级河长体系,首创四级“双总河长”,独创“四大班子人人当河长”,32家省直属部门一对一协助省级河长开展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省4697条河流(湖)、2407座小(2)型及以上水库、17150座山塘共落实五级河长22755名,实现江河湖库河湖长制全覆盖。

  2017年至2020年,贵州持续开展五级河长巡河活动;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1059条河流划界工作;编制实施河湖“一河一策”方案;建成投用贵州河湖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活动,全面完成全省各级排查台账1694处、水利部暗访反馈的201个“四乱”问题整改销号,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2021年,水利部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作为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要求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为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深入推进河长制,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引领社会形成节水护水爱水的良好风尚,贵州通过举办节水护水知识竞赛和“水美贵州杯 保护家乡河”演讲大赛,开展“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服务行动等活动,积极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河湖保护工作,营造了全社会关爱河湖的良好氛围。同时,贵州还同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湖南等省(市、区)签订联动机制协议,实现与周边省(市、区)跨境河湖联防联治全覆盖。如今,珍惜水资源、自觉保护河湖的意识已深入民心,更已成为全省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此外,贵州还出台了《贵州省河道条例》《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及实施意见,以河长制为抓手,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活动。2021年全省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确保一汪清水送下游。

  

凝聚“政”能量 “协”力显担当

  历年来,省政协一直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今年,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收到多条提案,均聚焦水资源保护和河湖治理。如民革界的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针对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开展详细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和污染治理专项规划布局;二是加强治理项目前期环境水文地质勘查;三是加强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省政协委员韦芝秀在提案《关于加快推进南北盘江水土保持治理的建议》中建议,加快推进南北盘江水土保持治理,在“十四五”规划上给予倾斜,及在贯彻落实国家“非粮化、非农化”政策的前提下,尽快出台相关适宜我省实际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确保水土保持措施合理、水土流失治理有效。省政协委员魏红杰针对鱼梁河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在《关于鱼梁河水生态治理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出沿河筑坝截流,分段做静水面;多段设置生态浮岛,做亲水植物与挺水植物;通过机器曝氧技术手段,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投放水生动物,平衡水体氧气的分布;开辟维护河道旁的自然生态公园,改善环境质量的五条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自2017年起,省政协省级河长持续开展巡河活动。围绕今年贵州生态日“守护绿水青山,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巡河主题,省政协的省级河长们集中开展了“保护母亲河 河长大巡河”活动,重点针对河湖“清四乱”、长江十年禁渔等河湖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深入治河一线,通过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与各级河长办、责任单位共同收集发现的河湖问题,建立台账,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销号。

  省政协主席、赤水河(贵州段)省级河长刘晓凯在习水县巡河时强调,要扎实推进赤水河保护、治理和开发利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省政协副主席、巴拉河省级河长赵德明在黔东南州巡河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治理;省政协副主席、野纪河省级河长罗宁在黔西市巡河时强调,要持之以恒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省政协副主席、锦江省级河长任湘生在铜仁巡河时强调,要以更高站位、更实措施、更严要求保护好“铜仁母亲河”,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省政协副主席、打邦河省级河长孙诚谊在安顺市巡河时强调,要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打邦河(安顺段)黑臭水体治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在这一系列巡河活动中,省政协用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积极履职尽责,贡献政协智慧,确保绿水青山成为永续的金山银山,助力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省份之一,贵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苗岭、武陵山区、赤水河流域等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大对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实施重要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贵州大地山更青、水更绿、河湖更清明,为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