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与栀子花
□李文凌
艾 草
端午,家家户户门挂艾草,驱邪气保安平。艾草浓香特异,这香气,稠重、浓烈,像热糖浆,黏住了分分秒秒滚滚滔滔的流光,温热了纷纷纭纭滚涌翻腾的红尘。
艾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强,野蛮生长;又有多名,其中两个,一雅一俗:冰台、蓬蒿。冰台,冰雪楼台,有仙气:“华堂冰雪映神仙。”蓬蒿,听着没有格调,但经李白高声吟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便生出几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天生我材必有用”“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的英豪锐气。
而叫“艾”时,最是深情缱绻。《诗经采葛》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据诗经译注说,这位女子采艾是为治病。
也是在这个时期,或是在战国初年,医家所著的《五十二病方》第一次载录了艾草的药用方法。随后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药典,对于艾草入药用有了更多的记载。
总而言之,医家公认,艾草,药性温热,可驱寒通络、止痛止血。内服外用,皆无不可。李时珍赞:“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灸是现在最常见的用艾草治病养生的方法,好多美容院养生馆都有。其起源,就在春秋时期。
据说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生长的艾草,品种有异,效力有别。总的来说,北方的艾比南方的艾好。《采葛》即属王风,王即王都洛邑,是北地。那当中的艾就是北艾,陈年老艾又比新鲜的好。据孟子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即是说,三年陈艾,可愈七年之病。
我亦曾受艾草福惠,这就要从一桩母亲告诉我的往事说起了。幼时,我常在午夜突然发病、哭喊,母亲火速换上衣服,背着我,一路跑,越过家后面的铁路,赶去四医。好在经医生简单诊治,我安然睡去了。母亲又背着我,越过铁路赶回家。
可有一次,情况不大一样。仍是在夜里突然发病,上吐下泻,医生诊治以后,次日白天,一切安好,而夜里,又发病了……连续三天,母亲慌了,求助外婆。
外婆来到家里,询问了情况,就用陈年艾叶熬水,给我喝了两小勺。当夜即消停无事;次夜,无事……连续看三天医生都没治好的病症,竟然就被两勺艾草汤解决了。
这就是典型的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当时,我又泄又吐,必是凉风吹腹,寒邪入体所致。艾草药性温热,治小腹冷痛。服饮艾草汤以温散寒、止泻止痛,正好对症,故而痊愈。
其实,更温热的,是母亲和外婆的爱我之情。
栀子花
栀子花,在端午前一个多月,就与粽子手牵手一同登台亮相。
今年4月末5月初,凉雨连日,气温偏冷,体弱的人重又穿上了冬衣,娇滴滴的栀子花,也躲在闺房不肯见人。直到上周,我才看见菜市有栀子花卖了,买了三把。卖花人说,天冷延了花事,以往此时,花已凋零。
买几株回家,需是半遮娇容的。插在瓶中,置于案头,几天之内,娇容尽露,白玉寒珠,冷香幽浮。栀子花香怡人,色亦悦目。娇容半遮时,花瓣微染青晕略略泛黄;花开时,瓣若雪玉,近蒂处,青晕犹在,最是好看,盯着看。
朱淑真诗云:“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多么富有意境的画面,栀子冷香在清冷的月光中漂浮,有香味的月光。大概栀子花就是这样一个清冷美人。
但是也有文人不喜欢栀子花的浓香,认为太俗了。汪曾祺为栀子花出了一口气,大骂:“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实在是骂出了文人的霸气。
我书架上,插满了一瓶栀子花,花事不盛,香气已浓。同事说,在水里加一点洗洁精,花期会更长的。但终究会凋落的。
……
此刻,雨势盛大,但端午,已过了。期待来年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