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政协系统多“点”发力
“助攻”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田锦凡
“要坚守质量和生态底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5月20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在与白酒行业专家、企业家座谈时如是强调。这是省政府今年首场专家、企业家座谈,亦为贵州10年来首次由省长主持召开高规格白酒座谈会。
此前一天,省政协经济委召开民营企业家委员座谈会,亦邀白酒企业参与协商。省政协主席刘晓凯在讲话中特别提及,白酒作为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显现,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信心满满,并点赞酒企实现逆势增长。
白酒是贵州的特色优势产业。上述举动,正源于其在全省工业体系、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特殊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白酒产业年均增长12.7%,贡献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的30%;去年,贵州白酒生产销售形势趋好,实现20%以上高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全省传统特色白酒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2%,占规上工业比重的25%。
数据持续坚挺背后,是贵州白酒产业长期获多项政策力挺。从国发2号文件到新国发2号文件,10年间两轮顶层设计均着墨不少;尤其是今年以来,从宏观层面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省政府工作报告,到微观层面的工业企业纾困解难方案、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方案等,无一不为此筹谋施计。
“我们要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加快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发展。”前述受邀参会酒企——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蔡少韧说,企业投资30亿元、新增4万吨技改扩建项目(一期)已于去年7月启动,预计到明年底建成后,董酒总产能将达2.5万吨。
新形势下贵州白酒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这位子承父业的“少帅”建议,坚守传统工艺、传承工匠精神,在夯实生产基础、确保产品品质上不断拓展市场;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生态治理,为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优越生态环境;加强政策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布局、企业投资、项目建设的要素保障。
类似协商座谈,仅是全省政协系统聚力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着力点。
领导走访调研,重在提振信心。5月17日至20日,省政协副主席赵德明率队到遵义市调研并宣讲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时,实地走访了习酒公司、小糊涂仙酒业集团、贵州夜郎古酒业公司等酒企,详细了解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情况;4月20日,省政协副主席罗宁率队到毕节市开展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进展情况“回头看”调研时,专程深入金沙窖酒酒业公司、金沙白酒园区走访……
作为重要载体,提案非常“给力”。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省工商联、民建界别分别提交《关于推动酱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关于加强酱酒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建议》提案,均获有效办理;民建省委提交《关于依托高粱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支持遵义做大做强白酒产业的建议》两件提案,其中前者促成省内名优酒企与高粱种植企业签订购销协议,助力全省高粱原料打开市场,发挥了白酒全产业链带动作用,促进了农户种植增收。
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亦有充分彰显。全国政协委员、盘州市岩博村党委书记、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留芬向全国两会建议,把“岩博小锅酒”酿制工艺列入下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目录,向贵州适当放宽非遗保护名录入选条件。据悉,该村办企业打造的网红“人民小酒”,去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已带动上千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省政协委员、国威酒业董事长梁明锋是“中国酱香酒酿酒大师”。继去年在省两会上建议打造贵州酱酒产业链集群后,今年他又提交《关于加大贵州白酒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建议》提案,希望获相关职能部门支持,更好为贵州白酒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白酒主产区遵义,市政协委员陈锡莲、李荣常、梁绍辉、张支全、乔石等,分别向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提出了打造“中国酱酒·赤水河谷”品牌、保障酒企用地需求、加强酱香白酒绿色食品认证、促进酱酒及包装材料产业集聚发展等具体建议。
建言资政效应渐显。就在前述白酒座谈会当天,全省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遵义市集中开工项目点设在赤水酒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现场。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预计年生产酱香型白酒5000吨、年实现工业产值4亿元、年创税超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