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贵州以考古方式探究600年前屯堡文化
□应腾
做了32年安顺屯堡文化的田野调查、研究,贵州省屯堡研究会秘书长吕燕平对“最熟悉的领域”,又有了“新鲜感”。
“新鲜感”的源头,来自一场有关屯堡的考古工作。
5月9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屯堡考古队,顺利完成了对安顺地区的屯堡相关遗存初步调查,并对羊边城、屯军山遗址展开了钻探、测绘工作,屯堡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是贵州首次从考古的角度对屯堡文化及相关遗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以多学科考古方式探究屯堡文化
屯堡,在文旅新时代的今天,是安顺文化的地标符号之一。而在贵州建省600年历史中,它是明代中央政府开发贵州的“最大动作”。
明朝初年,全国推行卫所制度,以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军队实行的“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制度,成为开发滇黔地区的一大举措,也和贵州建省有着密切关联。
寻找、厘清卫所和屯堡遗址遗存,是解答“明代如何形塑贵州”“当今贵州是如何奠定格局”“拓宽屯堡文化研究视野”的基础。
“安顺,是贵州目前保存卫所及屯堡遗存最丰富的地区,率先对该地区开展屯堡考古,以此再延伸到其他卫所设置地,及湘滇黔古道一线,将有助于探析明代中央对贵州开发历程,归纳明清贵州发展模式。”谈及屯堡考古怎么“考”?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表示,厘清屯堡及相关文化遗存,寻找更多线索,对已有资料进行补充,是田野考古中的关键。
2021年6月,该所开启对安顺屯堡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此次屯堡考古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卫所、屯堡及相关遗存进行梳理,揭示该时期历史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面貌,对贵州建省、城市分布格局、交通网络的发展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管理进程进行探索,为中国一体化进程、对边疆管理研究和贵州文化多样性阐释提供生动案例,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提供生动素材。”周必素介绍,从搜集资料到田野调查,第一阶段的工作现已完成。“我们对安顺地区明代遗存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目前发现的遗存有100多处,包括屯堡、营盘、土司遗存、摩崖石刻、寺庙遗存以及墓葬等。”
期间,根据既往考古资料、“三普”资料、古代文献、方志信息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考古人员掌握元明时期遗存100余处,并以州府、卫所遗存为“干”,以屯堡、墓葬等为枝,驿道、庙宇等为“叶”,主次分明地开展考古工作。
填补空白与凸显特色
在安顺市西秀区黄腊乡羊边城村罗陇组,屯堡考古队工作人员对羊边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
“我们编制了《安顺明代遗存调查、勘探工作计划》,对遗存集中分布的西秀区、普定县和关岭县进行重点调查。”屯堡考古执行领队闵凯介绍,考古队先后完成对云山屯、鲍家屯、羊边城、安榨城、屯军山、顶营司城址等实地踏勘及城墙解剖,并利用航拍、拓片等方式对文物点进行资料采集。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当时羊边城城门的门道,通过解剖发现,宽度约2米。门道面即是路人行走的路面,在最右侧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墙夯土层的情况,可知城墙都是经过夯筑形成。”闵凯带领的考古队经过钻探,厘清了羊边城城墙的分布范围,城址的面积约5万平方米,在城外还发现了一处窑址。“根据当地民间的口碑传说及现场采集到的遗物,可以初步推断,羊边城应是一处明代早期城址,上限可能至元代,可能与当时的安姓土司有关。”
从“一个源头”到“花开两朵”,在对屯堡文化展开深度研究过程中,考古材料无疑有着“硬支撑”的作用。从考古学视角研究屯堡文化,系统梳理屯堡遗存,不仅有助于厘清屯堡及相关文化遗存的整体构成,也有助于对该段历史进行立体考察和贵州文化多样性进行阐释,更有助于拓展明初中国西南治理研究、深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历史认知。
“在对屯堡文化的解读中,不仅有非遗、文娱的表达,也有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但从考古学角度进行探究,这是第一次。”在参与屯堡考古的工作中,吕燕平充满期待,“屯堡考古一旦有突破,就是亮点;一旦有考古材料,就将填补屯堡文化的空白。”
2022年3月,贵州召开屯堡考古专题工作会。特别提到“将屯堡考古与贵州史前考古、夜郎考古、土司考古一起,构成贵州考古调查工作的四大特色支撑。”值得注意的是,贵州对屯堡考古的定义不是“区域性考古”,而是专题考古。由此可见,其在国家战略、贵州建省、城市发展、文化建设以及文旅融合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屯堡考古工作,将为中国一体化进程、对边疆管理研究、贵州文化多样性阐释提供生动案例;将对贵州建省、城市分布格局、交通网络的发展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管理进程进行探索,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提供生动素材。”周必素说。
接下来,考古队将深化实地调查,结合文献梳理,完成安顺屯堡遗存调查资料整理,编写《安顺屯堡考古调查勘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