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到施秉
□张中俞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加之国共两党力量的悬殊,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旬,面对不断丧师失地且日趋恶化的形势,党中央、中革军委被迫率领8.6万多人开始战略转移,计划到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本应衔枚疾走,红军却因“举国大迁移”而前行缓慢。到12月上旬,中央红军虽相继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但已减至三万多人。1934年12月12日,党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西进贵州,进行战术转兵——借道黔东去湘西,维持原定战略方针,但事实上却开始了转兵黔西北进程。
12月13日,红军由湖南通道向贵州黎平前进。15日,红一军团攻占长征入黔第一城——黎平城。18日,党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等参加。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通过《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放弃到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既实事求是地调整了行军线路,又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军事路线问题。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伟大转折的起点!
黔军布置黔东防线。1934年11月上旬,国民革命军第25军军长兼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在贵阳召集会议,要求黔军摒弃前嫌,共同抵御红军。经讨价还价,会议决定:王家烈任东路右翼指挥,指挥第1、第2师,负责黎平、锦屏一线防御,必要时与桂军联系;犹国才任贵州省剿匪总指挥、东路左翼指挥,负责平越(1953年改名福泉)、瓮安一线的乌江以南防务;何知重(王家烈的表弟)为贵州省剿匪副总指挥,在犹国才未到前方前,代行犹的职权;侯之担任贵州省剿匪后备总指挥,处理后方事务,其4个团负责乌江以北的防务,防堵中央红军北渡乌江,并协防贵阳。
赓即,王家烈在黔东地区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在黎平、永从(1941年撤销)、锦屏三个县地域(陆防),第二道在清水江、沅江地域(江防),第三道在镇远、施秉、黄平地域(陆防)。其中,第1旅副旅长江荣华率第1、第11团,开赴平越等地待命;第2旅旅长李成章带第2、第3、第9团,由思南、印江赶到施秉集中待命;侯之担出兵三个团,到施秉、黄平一带待命;第2师师长柏辉章率第4团,由铜仁赶赴鱼塘(今铜仁市万山区鱼塘民族乡)地域集中待命。
军委预定攻占施秉。据时任红一军团第3团总支书记萧锋的《长征日记》载,军委早在12月14日即已拟先占施秉等地,再渡乌江。周恩来对他说:“我要在这里等中央纵队,党中央要开会。你团继续前进,要迅速袭占施秉、余庆,准备过乌江。”
黎平会议调整了战略方针,军事部署和政治训令亦作相应改变。12月19日,朱德、周恩来签发《中革军委关于执行黎平会议决议的决议》,部署道:“……甲、一、九军团为右纵队,有占领剑河的任务,以后则沿清水江南岸向上游前进。……(二)野战军到达上述指定地域后,于十二月底右纵队有占领施秉地域,左纵队有占领黄平地域的任务。……(三)在前出到施秉、黄平地域以前,可用常行军前进,最后则应迅速地占领施秉、黄平两城。”按军委部署,中央红军兵分两个纵队向黔西北进军;各部在到达施秉、黄平县一线前,用正常速度行军;令红二、红六军团在湖南常德一带积极活动以调动湘敌,造成策应中央红军仍要前往湘西北的假象;令红四方面军准备进攻,以便当中央红军向黔西北前进时,钳制川军。
会后,红军避实击虚,在转战中寻机歼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有人说,军委12月19日下达的电令,旨在骄纵敌人,使其莫衷一是,给敌军造成红军仍徘徊不定的错觉:“20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二、六军团先在常德、桃源地区活动,待将湘军主力牵动到常、桃地区时,再转向黔境行动,以策应西方军。”
丢了中央苏区不说,战略转移又一路损兵折将,这使27岁的博古脸上显出疲态和无奈。但是,他在黎平会议上及会后都仍在强调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然后在湘黔川交会的三角地带创建新苏区。所以,可否将“常行军”看作是博古等人仍坚持去湘西,意见仍不统一?据刘伯承说:“十二月红军到达贵州东部地区(黎平、施秉),博古仍然想到湘西去,遭到大多数同志的反对。”
黎平会议会后,由黎平整编而增强战斗力的中央红军,按照新战略方针,经贵州腹地向黔北挺进,通过锦屏、榕江、剑河、台拱、镇远、施秉、黄平、余庆等县境,逐步扭转了被动态势。1934年12月底,占领乌江南岸的瓮安县猴场。
左权指挥施秉战斗。早在12月20日,红一、红九军团先头部队在占领剑河县城后,就开始侦察施秉县的道路了。据时任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赵镕记载:“12月20日,……军委通报:……三、红一、五军团主力和三军团的一部分,已由黎平向西北之柳寨、革东、偏寨、台拱、施洞、施秉方向前进。……12月24日……红军主力分多路向施秉、台拱、黄平推进中。”据时任红九军团司令部文书林伟的《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载:“十二月二十日……红一、三、五军团主力已由黎平向西北前进,经过柳寨、革东、偏寨、台拱、施洞向施秉方向前进中。”
1934年12月26日,按照军委的既定部署,由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指挥了攻取施秉县城的战斗。是日,红一军团第2师第5团、第15师第44团等部击溃宋华轩团(黔军第16团),在凌晨占领施秉县城,行程65里。随后,红1师从翁谷陇出发,向施秉攻击前进,并在该城宿营。施秉县城时称偏桥镇,因1391年—1687年今施秉县境曾设偏桥卫。据赵镕的《长征日记》载:“12月27日……施秉是一个很小的县城,城里大都是破旧的茅屋草舍,男女老少穿得破烂不堪,甚至有的半身裸体,蹲在墙角下晒着微弱的太阳。……施秉人民穷困若此,但街上还是贴着许多抽捐征粮和抓壮丁的布告,真是‘粗糠里也要榨出油!’”
据陈浩良编《左权军事年谱和文摘》载:“在中央红军向贵州省施秉城前进时,中革军委指示,在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治委员聂荣臻到达以前,攻占施秉城的战斗由军团参谋长左权统一指挥。左权与侦察科科长刘忠,克服连续长途行军的疲劳,带领1个侦察排和便衣班,利用黑夜,冒雨奔袭施秉城,乘敌不备,突然袭击,打垮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守城部队1个营,趁机占领了施秉城,保证了红军大部队顺利通过此地。”据王向阳主编《抗日英烈事迹读本》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左权随先头部队指挥作战。攻打贵州施秉时,他身先士卒,指挥果敢,行动迅猛,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通过。”据唐国忠主编《长征,长征:从闽西北到陕北》载:“凌晨二点,在施秉城的东山,刘忠来到两户老百姓家中,了解到施秉城驻扎着王家烈的一个营,全是‘双枪兵’(意即一支步枪,一支大烟枪),打不得仗的。刘忠喜出望外,一边将情况速报左参谋长,一边趁天没亮立即率部摸到施秉城边,先解决了敌人的前哨,尔后发起攻击。敌人遭到红军的突然袭击,果然乱成一团,吓得连滚带爬地向乌江方向逃去。”
曾有一支平均年龄约18岁的师级长征队伍,由江西、福建两个省的少先队和共青团员为主组成。它便是于1933年8月在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成立的少共国际师(后更名红15师),辖第43、第44、第45团。1934年9月,有5000人的红15师从福建长汀县开始转移;12月中旬,随右路长征队伍入黔征战。黎平会议后,征战锦屏、剑河、台拱、镇远、施秉、余庆等县,渡过乌江,挺进黔西北,征战湄潭、遵义、桐梓等县,警戒军委纵队右翼的安全。
在占领施秉城后,红军按部署拟渡乌江去遵义。26日24时,军委发布《关于我军经黄平、施秉向遵义前进的部署致林彪等电》,指出:“我野战军近数日内,有消灭新、旧黄平地域黔敌及占领该地域的任务,同时于镇远及其与施秉之间的地域箝制周、吴两敌前进的部队,以保证我军得经黄平、施秉向遵义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