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311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4-01

山路不再弯弯

 

□祝会群

 

  父亲七十多岁了,已经秃顶,牙齿也快掉光了,耕了一辈子田的他,似乎长进了地里,身高只有一米五多一点。他不时念叨镇远,我知道那儿有他的青春。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响应“三线”建设,中国人民战天斗地,修筑了全长五百多公里的“大动脉”——湘黔铁路。从此,父亲加入民兵连到了镇远。

  为了却他多年的心愿 ,去年国庆节,我们从绥阳出发,驾车经过湄潭、凤冈、德江、思南、印江、石阡,顺着杭瑞高速、沿榕高速一路前往镇远县。宽广平坦的高速公路拴在雾蒙蒙的山腰,时而爬上山顶,时而穿透云雾行走在天上,如无限长的玉带,不断地被我们抛在身后。父亲感叹说:“完全不是以前的路哟!”那时的公路全是山路,弯来拐去的,十分狭窄,路面是毛石和泥土混合铺砌,坑坑洼洼。他们坐的汽车一会儿上一长坡,一会儿下一陡坡,不时会转几个急弯,开车的师傅不停地踩刹车,不停地鸣笛,头上直冒虚汗。但凡车轮碾过路上的大坑,车上人会齐刷刷地倒向一边,发出“哟、哟”的声音。人在车里面跳得老高,摇摇晃晃。雨天,车轮时常陷进泥坑,上坡时大伙儿只好在车屁股后头推。当年没有乌江大桥,是“水渡”乌江的,汽车缓缓地滑下渡口,慢吞吞地移进岸边的渡船,渡船一次也只能运一辆汽车。人在车上,车在船上,船在江中,十二辆解放牌卡车整整摇晃了大半天才过了乌江。翻越马鞍山,汽车要喘着粗气慢爬慢摇地走一早上。 公路两边,看见的多是破烂的茅草房,大多是包谷杆围成的墙壁,或是竹子片夹成的灰壁,破屋漏檐的,很少见到砖瓦房。他们途经湄潭、余庆、黄平、施秉,走走歇歇,住了三个晚上,第四天才到达镇远。

  如今,高速公路两边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村庄,村民新建的幢幢住房在我们面前不停地闪过。我告诉父亲:“这些年贵州交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山有多高路就有多高!”今天的贵州,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 ,早已打通了“大动脉”“小血管”。省委、省政府领导贵州人民排除万难,披荆斩棘,已建成交通强省。据有关资料记载,近五年来,贵州新增高速公路2486公里,通车里程突破7600公里。改造普通国省道4664公里,通车里程2.63万公里;全省公路总里程排全国第3位。重遵高速公路扩容工程的“桐梓隧道”重点控制性工程,全长10.497公里,是贵州在建项目最长的隧道。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80多座在中国,其中有40多座就在贵州,成就了贵州桥梁在世界的地位。杭瑞高速上的北盘江大桥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为目前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被称为“架在桥隧上的平原省”和“世界桥梁博物馆” ,实至名归。

  驶过乌江时,江上已架起2600米长的杭瑞高速乌江特大桥。当年要半天才能过乌江,现在只用了两三分钟。虽然乌江还是那么澎湃,却没有了汽车渡轮,成了“卧龙”,仰望着横跨上空的 “飞龙”——乌江特大桥。云海深处,一条无尽头的天路在两山间急驰而过。以前要半天才能翻越的马鞍山,如今在它肚子里是一条明亮宽敞的隧道,不到五分钟,我们就已穿越。一路上,我们穿过了一座座大山,飞过了一条条河流,见证了天池特大桥、桐子园特大桥和桐子园隧道……

  在穿越隧道时,我告诉父亲,中国的隧道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最先进的。贵州因为山多,高速公路上的隧道也特别多。隧道大大缩短了行程,更主要的是减少了行车事故。

  当年父亲他们在路上走了4天,如今因全程高速,我们3个多小时就到了镇远古城。一路上,父亲都没有舍得多眨一眼,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 一会儿啧啧称赞现在发达的交通,一会儿说现在政策好,脱贫攻坚建设了美丽乡村,眼角飞扬着莫名的幸福。

  镇远,这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古城,聚居着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除微波涟漪的氵舞阳河沿岸的自然山水之外,人文古迹众多,楼阁、殿宇、寺庙、祠馆,古民宅、古码头、古巷道、古驿道、古城垣无数,旅游资源尤为丰富。湘黔铁路、株六复线、沪昆高速、32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兴起。

  蒙蒙细雨不停地下着,身着汉服、风衣 、裙装以及佩戴叮当作响银饰的游客们仍缓缓地行走在氵舞阳河边。古巷曲径通幽,漫步在古城街道、码头……领略着古城镇远的美。阁楼里传来撩人的手鼓声,几只火鸭在墙下竹篱里“闲庭信步”。氵舞阳河风光旖旎,河岸柔软,垂柳依依。“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水,绿得风情万种,龙舟懒懒地斜倚在河岸,等待屈原的灵魂召唤,渡船斜靠在一旁,摆渡人已不知去向。有后生开着游艇不时地招呼游客,两岸是繁华的商业街景区,各种美食让游人垂涎欲滴。一排排古建筑整齐有序,活脱脱的“贵州小江南”。父亲感叹:“现在交通方便了,镇远的变化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