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3115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4-01

愿绿色清明“时尚”起来

 

□钱国宏

 

  为保障清明期间祭扫群众安全,保证祭祀秩序,北京市石景山老山街道在八宝山人民公墓旁设置了“春风服务站”,准备了千余个“文明祭祀包”和千余支鲜花等祭祀用品,为祭扫人员提供冥币换鲜花、紧急医疗救治、政策宣传、文明祭祀包等便民服务。(3月26日《北京青年报》)

  清明时节,扫墓祭祀,寄托哀思,是国人的传统习俗。但在一些地区,扫墓祭祀活动往往走了味:鸣鞭放炮,燃烧冥品,大肆铺张。不仅浪费钱财,污染环境,还影响了社会风气。时值清明时节,有必要在这里呼吁:让我们过一个“绿色”的清明节吧!

  清明扫墓祭祀,主要是表达生者对逝者的追思,重在缅怀而不在于形式。因此,只要生者表达出了内心的缅怀、悼念之情,就是对逝者的最好纪念。而不必大把花钱,大造声势,鸣鞭放炮,燃烧冥品,更有甚者,重修墓地,遍放花圈。如此祭扫,不仅影响环境,与时下倡导的“低碳生活”理念相悖,更给春季安全防火带来了消防隐患,同时还使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

  清明节既然以缅怀为重,那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新的祭祀方式,文明祭祀,环保祭奠。如“鲜花祭祀”——用鲜花代替五花八门的祭品,来祭奠逝者;“网上祭祀”——在互联网上发表一些追念逝者的纪念文章,倾吐心中的哀思;“家庭追思会”——在家里开一个小型的“追思会”,与家人一起缅怀逝去的亲人;“风筝祭祀”——把要对逝者所说的话写在风筝上,让风筝飞上蓝天,寄托哀思;“刊发祭文”——在报刊上发表纪念逝者的追忆文章;“植树祭祀”——植下绿树,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等。这些祭祀方式文明而科学,节俭又省时,方便且环保,既是对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又是对社会文明的弘扬和彰显,值得我们推行和仿效。

  “清时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倡文明、树新风的今天,我们的祭奠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清明重现“清洁而明净”。提倡文明、健康、环保、回归自然的祭奠方式,体现着中国人追随现代文明的决心和勇气。要让清明祭拜先人的传统习惯成为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