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311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3-29

“多彩贵州”唱响全国36年

 

□刘学文

 

  云南和贵州作为我国两个旅游大省,各自有着代表性的旅游宣传品牌。

  云南自古就有“彩云之南”的说法。“云南”一词来源于《汉书》中所记载的“云南县”,但并没有记载名字的由来。后来明朝的第一才子杨慎,因政治斗争被罚戍云南三十余年,在他所写的《南诏野史》中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彩云见南中,在今大理府赵州之白崖。云南之名始此。”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七彩云”高频出现——七彩云是太阳光照射到云彩中的冰晶结构产生的光学现象,和彩虹是一样道理。所以,人们就把云南美化成“七彩云南”了。

  同样,“多彩贵州”的说法也来源于对外宣传贵州的需要。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贵州这样一个淳朴的地方,不仅有极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有神秘的少数民族风情——在地形地貌上,贵州可谓是每一步都行走在山上,在这里不只有“移步换景”,还有“移步换山”;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让贵州之“多彩”名副其实。

  如今的“多彩贵州”,已不仅仅是一句宣传语,她已成为贵州最具影响力、最为亮眼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符号,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多彩贵州”品牌涉及贵州的方方面面,包括如长征文化、阳明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国酒文化、茶文化等。但你知道“多彩贵州”这一概念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吗?

  1986年,由于历史的原因,省里还没有系统介绍贵州的宣传片。于是,当时的贵州省委就决定拍一部宣传贵州的电视专题片。要拍专题片,就得先有剧本,经过多番考量,这个重任最终落到了《山花》杂志社。

  周恩来总理在1960年视察贵州时说:“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只要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团结、努力工作,那么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接到剧本创作任务后,《山花》杂志社决定以周总理对贵州寄予的美好希望来作为剧本框架。

  《山花》杂志社组建了一个剧本创作组,成员包括当时贵州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贵州日报》等数人,并由省委拨出40万元专款作为采访和剧本创作的费用。

  剧本创作组成立后,一行人开始奔赴全省各地,深入基层第一线采访,历时两个多月完成剧本,起名就叫《多彩的贵州》。剧本共分四集,分别反映贵州的工业、农业、民族风情、山水风光四个方面。剧本定稿后,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并于1987年的贵州省两会期间给代表委员们播放。

  36年前,“多彩贵州”作为宣传片的片名使用,这应该是“多彩贵州”这一概念第一次提出。

  2006年,时任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时说:“多年来,贵州一直缺少一个概括准确、琅琅上口、能为大家认同和接受的省域文化符号和形象名片。经反复甄选,2005年我们提出‘多彩贵州’这个内涵丰富的品牌,其目的,一是增强贵州人的文化自信;二是更好地展示贵州。围绕这一品牌,可开发出更多的衍生产品,强化品牌的延续性和多样性,促进贵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贵州不断“积极推进品牌引领战略,继续做响做强‘多彩贵州’品牌,推动形成以‘多彩贵州’为主的品牌集群”。2012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至此,“多彩贵州”品牌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酒好也怕巷子深。“多彩贵州”要为世人所识,需走出大山,将贵州的诸多亮点展示出来。“多彩贵州”的品牌打造主要集中在“文创产业、文旅融合、文化活动”三个方面,通过深度挖掘、提炼贵州的原生态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蕴藏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原生态元素、符号、文化、故事等搬上舞台、屏幕、报刊、网络,并衍生出以“多彩贵州”为核心的系列歌唱大赛、舞蹈大赛、能工巧匠大赛等。一方面立竿见影地改善了贵州文艺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声誉资本”担当起塑造贵州新形象的责任,成为提升贵州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

  目前,“多彩贵州”品牌影响力已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赋予我省文化产业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