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贵阳老城石岭街
□李星
在贵阳老城,毗临南明河的石岭街,从贵阳九中原来的入口处到粑粑街口,全长只有三百来米。作为贵阳历史的见证者,石岭街历经数百年兴衰轮回,承载着贵阳的过去与现在,也留住了一座城的风骨与韵味。
石岭街之名从何而来呢?民间谈及贵阳名不符实的地名:“贵山街无山,石岭街无岭,三板桥无桥,和尚坡无庙。”石岭街是其中之一,但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一据《南明区志·街道志》中载,清代这里叫赖子坡。正南抵南明河,偏西南通市南路,街不长但有起伏小坡,那时这条街是泥土路,下雨变成稀泥路,行人一脚泥,很难行走。住户们挑来沙子垫底,在上面铺了一层鹅卵石,泥土便不粘脚了。鹅卵石大小形状不同,最大的突出来,望上去如山岭。最初住户们戏称山岭,慢慢地便喊成了石岭街。
二据世居贵阳的老先生彭鸿书考察后认为:“现在的石岭街在清光绪以前,包含阳河沟、凹字街、赖子坡三条街巷。石岭街的中段即过去的凹字街的‘杨家花园’,位于南明河南岸,这一段河湾旧称‘杨家大河’,南去百米处齐家河潭河岸有高岩一座,岩间有天然石洞,据当地老人说,可通南部的摆郎。此处北距甲秀楼有四五百米之遥,地形南北高,中间低洼,杨家花园在洼地北头。”彭先生据此认为这里就是杨文骢故居遗址“石林精舍”,石岭街的“岭”字,应为“林”字的讹读。
石岭街之名到底从何而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这条不长的老街临南明河渔矶湾,河水迂回,沉碧凝翠,这段河面素有小西湖之美称。过去贵阳的学子进京赶考,京城的官员莅临贵阳,都必须从这条街经过。1937年以前,石岭街是连接湘黔大路的通道。
据已故文史研究者刘隆民先生文章介绍:“石岭街街虽不长,却分五个街段,且各有不同的街名。贵阳九中入口处一段,因为从马棚街(现在的新华路)阴沟里流出的水从这段路路面上流过才进入南明河,时间久了就形成一条裸露的河沟。不露在外面的沟叫阴沟,露在外面的沟叫阳沟,因此人们就把这段路叫阳河沟。从这里往南,路面慢慢上升,然后又慢慢下降,这段路叫赖子坡。再往南,路面又再上升,在路面形成的这两个波峰之间的这段街,叫洼子街。再往南就到了石岭街最高处,即陆家坝。这里还有一座小庙叫迎恩寺,因此这里又叫迎恩寺。由此向下不远,便到了石岭街的最后一段即螃蟹井了。之所以叫螃蟹井,是因为这里有块田呈椭圆形,田的两侧有两排房子,像螃蟹的两个前夹。这口井地处两夹之中,很像螃蟹的头。因此人们就称这口井为螃蟹井。由于老贵阳人都把‘螃蟹’‘喊叫’‘螃海’,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口井喊叫螃海井。”
明朝,贵阳城南南明河畔,官绅们纷纷沿岸建起私家园林别墅,一时成为风气,两岸园林别墅衡宇相望,盛极一时。万历年间城外逐渐形成沿河的石岭街。这一时期贵阳人的文学作品中,涉及官僚士大夫私家园林者颇多,如谢三秀的“远条堂”、李时华(字芳麓)的“西园”、越其杰(汉房、卓凡)的“溪园”、越玉岑的“南园”,其中杨家花园风景特美,名气最大。园内有片玉亭、石林、小仇池、明霞洞、草堂、松风阁、翠屏山诸景。杨宅石林精舍依山傍水、怪石如林、溶洞见奇、亭阁交错,风景如诗如画。
不过,曾经的私家园林别墅,包括石林精舍这座精巧的花园府邸,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现今可见的休闲文化娱乐广场,不过是供人们休闲小憩的一方好去处,很少有人去深究它的来历,可时光知道,它存在过、辉煌过……对于石林精舍的自然景观,杨文骢有诗三首作了美丽而动人的描绘:
石林小仇池
静穆重扃古石林, 终年花筱自幽深;
云疑米老寻袍笏 ,月上嵇生弄玉琴。
蝴蝶觅香黏玉髓 ,鸳鸯爱羽秘归涔;
低回细读先人句 ,多半支头此处吟。
片玉亭
磴缘西下小池边, 冷翠横拖太华莲;
不独鱼龙蒸老碧, 且驱花草带孤烟。
承光秘作藏书窟, 任客题为载画船;
太白静严无俗物, 苦遭白月竞未眠。
翠屏山
权奇古阜郁城中 ,乔木阴森倚碧空;
结夏支持千丈日 ,及秋消受一林风。
浊醪时过邻人醉 ,野芋能周牧子穷;
更喜高寨隆雪后, 枯吟叉手学坡公。
石岭街虽小却名气大,明朝末年书画家杨文骢就出生于此地。杨文骢字龙友,从小学文习武,少负奇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善书画,伸纸泼墨,如风驰雨骤,生趣横溢。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杨文骢22岁乡试时,答卷与试题意旨相距甚远,然而提学张汝霖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将来必有大作为,于是破格将之录取。
天启三年(1623)移家迁居南京,杨文骢交结江南名士,研讨文学、武艺。后步入政界,历任华亭教谕、青田、永嘉、江宁知县,南明弘光朝右佥都御史、巡抚、隆武朝闽浙总督、兵部尚书等职,提督军务,位列一品,是贵阳历代乡贤中品爵最高人物之一。曾在南京、苏州等地抗击清军,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入闽,他与福建兵备副使孙临移师仙霞关,与清军激战,身负重伤,后退至浦城被俘,清军多次劝降,许与高官厚禄,他始终不屈,终与家属子女仆从36人以身殉国。
当代,石岭街还出了一位名人,他就是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守护人”、民主党派知名人士谢孝思。谢孝思,字仲谋,1905年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他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书法。1927年,他考入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科国画组,师从吕风子、汪采白、徐悲鸿等名家。1933年毕业后,谢孝思回到贵阳,曾在达德中学、贵阳高中、贵阳师专任教,后任达德学校校长,重庆正则艺专、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据谢孝思撰写的回忆录《石岭街上的谢家花园》记载:“我家住大南门外半乡半城的太子坡(现名石岭街)。屋前是南门外乡下人进城必经的石块路。原来我父家庭中落以后,把分得的十几亩祖遗田产,变卖得了几百两银子,因外祖父谭溁波的主张,在隔他老人家住宅不过二百步的地方,买了一块大约五六亩的地皮。我父虽然读书不多,却情趣风雅。就在这块地皮上,布置得相当雅致。街坊上称为‘谢家花园’。”
青山秀水百年,贤者名声百年。今天的石岭街已经没有古物了,石林精舍难觅踪迹,杨文骢亦成为文史书中的故事,世界文化遗产守护人谢孝思只留下一段段传奇。但数百年来这里的青山依旧伴绿水,风景依然美如画,当地的人们也传承着先贤的遗风,人才辈出。
从石岭街走到底,便是南明河岸了。岸边垂柳翩翩,草木葱茏。这河,这岸,是那么的诗情画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紧挨南明河的石岭街在老贵阳人心目中还是一块不错的居住地,可随着时间推移,到2000年后,这条被高楼遮挡的老路成为背街小巷,除了楼房,还有一排平房,这些平房有几十年历史,又老又烂、阴暗潮湿、污水横流,门口的路上也是坑坑洼洼的,下雨天就是一脚的泥,车子开不进来,走路也不好走,而且整个街道总有一股子霉臭味。由于民房修建时间比较久,房屋破旧,环境杂乱,成为大家口里常说的“棚户危房区”。
李兴友老人是中国外运贵阳分公司一名普通职工,老人退休以后来到石岭街,在这里买了一套房子,一住就是20年。刚住到石岭街时,老人对这里的印象就一个字“乱”,四周都是看上去破破烂烂紧挨着的房子,街道里面都是小摊,环境卫生很差。
一直居住在石岭街的杨文炎老人介绍,过去一提到石岭街的岑家花园,就有人戏谑,这个地方哪里配叫“花园”哦。不光是没花园,还有各种脏乱差,环境又脏又乱又臭。街道两边都是破烂的红砖房和木板房,还有不少自建房,乱七八糟的。住在这里的居民,每天提心吊胆,冬天怕失火,因为都烧煤取暖,特别怕一不小心就引发火灾;遇到下雨天也烦,地面上到处都是污水,走路都成问题。
2015年,南明区提出“告别棚户危房,共建美好南明”的建设愿景,对非集中成片棚户区进行改造,岑家花园成为新华社区征拆改造的4个棚户区之一。很快,岑家花园又被列入新华社区2015年实施“三年千院”行动计划的24个项目之一。修建公共管网、重建路面行道、修建防护栏、修整粉刷楼栋的外墙立面、建设岑家花园市民休闲广场、增设体育设施、制备时尚凉棚和藤椅、种下近百种花草树木……几个月时间,岑家花园广场真变成了居民身边的花园。2015年10月底,岑家花园还和米市巷、彭家花园等非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项目一同获得了由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亚洲景观设计学会等组织颁发的“2015亚洲都市景观奖”。
如今,走进石岭街首先会看到的是这里优雅整洁的小广场。广场上植物茂盛,各种休闲设施完备,不时会有附近的居民到这里休闲娱乐。再环顾四周,一栋栋小楼房外墙鲜亮,环境宜人。为了彰显石岭街的文化底蕴,单元楼房的外墙画满了谢孝思的书画作品,整个街巷的氛围得到升华,经过改造后的石岭街也成了“城市街区公共空间可持续景观营造”的范本,石岭街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园。
今日石岭街 何佼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