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上的“教育密码”
□张勇
在闭幕不久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平均年龄25.2岁,其中,年龄最小的17岁,奥运赛场堪称年轻人的天下。无论是一鸣惊人的苏翊鸣,还是勇夺首金的男子速滑队,抑或首秀爆红的谷爱凌,诸多奥运健儿的荣誉背后所付出的努力让我们热泪盈眶。在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不断涌现之时,更多的人则在思考怎样的教育才能够持续造就这样的盛景。以谷爱凌为例,这位18岁的女孩不仅在今年冬奥会的雪上项目拿到两金一银的好成绩,更因其家境和天赋异禀的学习能力而备受关注。
一时间,谷爱凌这位“天才少女”辉煌的成长经历让她成了“别人家的孩子”,而谷爱凌妈妈的教育观更是被网友称为家庭教育的“天花板”。也许我们可以从谷爱凌的成功上寻找当下我们需要的“教育密码”。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造就了现在的谷爱凌?家长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双减”的背景下,谷爱凌的妈妈——70后“海淀妈妈”谷燕,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80后父母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教育榜样。
儒学四圣之一的王阳明说“人人皆可为圣贤”。人们关心的所谓“天才”养育的“秘诀”,通过谷爱凌自己简单的梳理和坦诚的话语,我们发现不是受教者的天赋,不是上补习、请名师,正是我们每个家庭都可以享有的最平常、最简单、最容易忽视、最不容易持之以恒的日常生活:一是睡足10小时、二是吃好睡好、三是有热爱、四是执着专一。与此相衬的是,想要像谷妈妈一样培养出卓越人才,优秀儿女的学校。虎爸虎妈们,在各种作业后留给受教者的睡眠时间总体不超过6小时;学习方式主要是填鸭、灌香肠,奥数、外语、编程、才艺,以及几乎占满周末和假期的所谓“智力开发”、兴趣班、补习班,预期目标是臆想中的“十项全能”。
“大家都看到谷爱凌妈妈让她睡10个小时、每天的时间安排都是按分钟计算的。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有这么多的财力和时间做到这一点。家长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孩子适合做什么,如何让他热爱一些事情,同时帮助他进行很好的时间管理。”
今年两会期间,已经担任了10年政协委员的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培养一个谷爱凌,我只想培养我自己的孩子如何变得更好。诚如白岩松所认为的,家长们需要的是借鉴,借鉴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比如爱运动、很好的时间管理、跟孩子成为朋友……而借鉴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下一个“谷爱凌”而是为了培养一个更好的孩子。
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已经不需要再像2008年的北京夏奥会一样,全场努力介绍“我是谁”;今天所谓运动员的“成功”,也不再是只有争金夺银才算,只要升国旗奏国歌才能“为国争光”,人们更多看到的是,更多的青少年一代,通过体育精神、竞技意志体现、彰显的新时代大国民风范、气度和超越世俗得失的自信。
只要是参加过比赛的人大抵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何种竞技、竞赛,真正高手之间的对决,其实最终的结果至少有30%-50%来自于心态、抗压力、自信心,甚至是运气。场面性地说“结果不重要”那样的话是十分苍白无力的,坦白地说,结果确实是很重要,但比结果更重要的是懂得。赛场上的成与败,无论如何都只是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都需要层层练就和时时保持一颗平和+兼容+谦卑+自信的心,胜而不骄,败而不馁。
没有一项优胜、一个冠军是只靠天才和天赋,仅在轻松赞美的环境中获得的。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的“谷爱凌”,也许他们优秀的程度各不相同,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生机勃勃、勇于挑战、自在且自由的人。我们在这些“谷爱凌”的身上看到这样的希望,看到没有因为优秀而损失掉生命力,没有因为优秀而挤压掉幸福感的希望。这样的希望也为我们的教育指引了新的方向——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勇于担当,为国家奋斗,为人类文明价值和人类文明探索的不断超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