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图书馆引领全民阅读
□覃远菊 田丰华
编者按: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阅读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软硬实力。
十八大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三年(2014—2016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年11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是党的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也是公共文化领域又一部重要法律。
这一系列决策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活动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全民阅读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公共图书馆在其中发挥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图书馆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热切地盼望读者能够成群结队地走进它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人类社会进步的大厦都是靠图书馆这样的基石一砖一瓦筑成的;人们素质的提高和整个国家民族的进步,也都是靠它们润物细无声般的滋养,才能够茁壮成长起来;人的自信和民族的自豪感,也是靠它们来“强壮筋骨”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书籍只是一种载体,人类的进步靠的是书籍背后所承载的知识。知识才能改变人的命运,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书籍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价值。阅读有其特殊性,不同的读者因为兴趣的不同,学识、修养方面的差异,在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时候会呈现出不同的取舍。阅读带有极为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差异性,使图书馆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图书馆与其它公共服务场所相比,没有表面的那种鲜活和热闹,但是内里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质,更加的灿烂夺目,也更加的具有厚度和深度。
据2021年4月公布的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与那些两位数阅读量的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图书馆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短板,无论城乡,都还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好在近两年一些实体书店不断推出新举措,许多24小时书店还建立了“全国24小时书店联盟”,很多城市办起了街头自助书店,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图书馆在硬件建设上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雄伟的建筑、漂亮的馆舍、优良的阅读环境等等,都让人们眼前一亮。但对于图书馆来说,阅读才是它真正的“心脏”,无论图书馆多么漂亮,如果没有阅读,再漂亮的图书馆也会没有生命。阅读就是图书馆跳动的脉搏,是图书馆呼吸的通道。当阅览室为读者塞得满满的时候,那些耸立在四周的墙壁和柔和的灯光,似乎都充满了微笑。因为书籍被广泛地阅读,图书馆真正的效益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前人的智慧才会在人们看不见的一条宽阔的河流里不停地向前涌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才会在那些被知识武装了头脑的新一代人的推动下,向前发展。
当然,即使公共图书馆全面覆盖、免费开放,也只是在外部条件上达到了要求,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必须动员和吸引更多人来使用图书馆的功能。比如加强数字化建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流动和自助服务,把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通过依法推荐优秀出版物,开展阅读指导、图书互换共享等活动,培养公众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的数字建设和智能化服务也在不断发展和推陈出新。比如歌德电子书借阅机、报刊一体机等的推出,就能够很好的解决阅读推广的问题。因为这种智慧型电子图书自助借阅系统能够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在线阅读服务,它改变了图书馆的经营模式,使每一位读者都变成了图书馆会员。读者只需要通过专门的阅读器下载就可以随时随地地阅读电子书,无需付费购买。读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借阅到好看、喜欢看的图书,不用担心排队等待,不用担心传统借阅流程的复杂程序,更不用受图书馆开、闭馆门的时间限制,甚至不用去图书馆,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就可以方便快捷地阅读图书,让图书馆跟着读者走。
有一种理论说,要看一个城市有多干净,就去看厕所;要看一个城市有多富裕,就去看垃圾;要看一个城市有多文明,就去看图书馆。而去看图书馆,不是看图书馆的工作服有多笔挺漂亮,而是看其有多少笑容;不是看图书馆创造了多少本的藏书记录,而是看普通读者能看到多少册;不是看图书馆建设得有多雄伟壮观,而是看馆内有多少读者。如果这些标准都通过了,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图书馆不是珍藏楼,而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