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10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3-09

中国女子大学——中国妇女革命的一盏明灯

 

□郑学富

 

  创建于1939年的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成为培养革命妇女干部的摇篮,一批优秀女干部脱颖而出,正如《女大校歌》唱的那样:“一个个锻炼得如铁似钢,争取民族社会和妇女的解放!”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大批热血青年跋山涉水奔赴延安,参加抗日队伍,其中不少是年轻女性。这些觉醒起来的进步女性,渴望获取更多的革命道理和先进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战场上,而妇女的动员和组织工作,也需要成千上万的智勇双全的优秀女干部。1939年3月8日,延安各界举行三八节纪念大会,毛泽东在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培养几千几百的女英雄、妇女运动的职业和博士,倡议创办中国女子大学,这一倡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

  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女子大学的校址选在延安杨家岭和王家坪之间的一处山坡上,200多名民工加班加点,开山凿洞,两个月就建成了近200孔窑洞的学员宿舍。盖起三栋简陋教室、一个简易大礼堂和伙房,在延河岸边的广阔沙滩地平整成为球场和活动场地,周围还垒起了一道土围墙。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从中央领导到地方党政军干部的支持和关心。毛泽东带头捐赠参政员薪水100元,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张闻天、王稼祥、陈云、邓发、刘少奇、博古、林伯渠等也从资金和物资上予以支持,八路军和新四军向学校捐献了马匹和战利品等,叶剑英、李克农等热心为女大募捐。女大的建设也得到了全国各党派、各方面的关注和帮助,许多党外朋友写信来垂询建设情况,并寄来捐款。

  1939年7月20日下午3时,中国女子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延安各机关、院校负责人,来自前线的八路军、新四军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以及延安各界万余人参加了典礼。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女大的成立,在政治上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而且要培养大批做实际工作的妇女运动的干部,准备到前线去,到农村工厂中去,组织二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来参加抗战。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妇女在抗战中是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教育子女,鼓励丈夫,教育群众,均需要通过妇女;只有妇女都动员起来,全中国人民也必然会动员起来了,这是没有问题的。”他最后强调:“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

  女大学生向中共中央、八路军、新四军和自己的母校献旗、献词。晚上,在学校大门前举行了庆祝晚会,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和女大师生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女大的校训是:紧张的学习,艰苦的生活,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风。教育方针是以养成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的妇女干部为目的。根据每个学员的文化程度分别编为普通班、高级班、陕干班与特别班。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校的专职教员很少,多半是邀请延安各界著名学者,如王鹤寿、许涤新、冼星海等前来讲课。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博古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也经常到校作报告和讲学。

  女大的设备非常简陋,但学员们精神饱满,学习努力,劳动勤奋。《新中华报》记者秦芙在《女大生活速写》中写道:“女大的学生除了每天上课生产以外,还有开会、听报告、运动等课外活动,同时因为经济困难,夜间宿舍没有灯光,所以自修的时间太少,但是她们还是努力争取时间自修,以备回答课堂上教员的发问。”

  当时延安的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学校想方设法尽可能照顾到女生生理和生活习惯,窑洞四壁粉刷了石灰,铺设了木铺板,饮用井水,实行分食,配有淋浴的澡堂,放生理假等。边区保育分会还在女大专门设立一个托儿所,以便于教职学员的儿女就近入托学习。

  1941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精简机构,合并院校,将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中国女子大学从创办到合并仅有两年多的时间,先后毕业12个班,培养1000余名妇女干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秦芙所写:“女大是中国妇女前途的一盏明灯。”

 

 4491-3-1.jpg

中国女子大学的游行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