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10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3-05

碑立天地间 党恩万代传

  

□文/杨占春 王昌宇 图/张承香

 

  生活在盛世中国,作为“红色革命老区”的赤水人,倍感荣幸。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丰碑前,为党祝寿,思绪万千。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更觉无比幸福和骄傲。

  1935年红军来到贵州赤水,那时的赤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人民“吃的沙沙米,喝的野菜汤,住的叉叉房,盖的烂棕毡”,是红军让赤水人看到了光明,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拥有一支人民的军队叫中国工农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为穷苦人谋福利的。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赤水人,有的主动参军、带路、筹粮,有的救助红军伤员,有的搭浮桥渡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印迹,把赤水铸就成为红色革命老区。

  长期以来,老区人民紧跟党走,践行党的伟大精神,立足实情,发奋图强,争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因地制宜,在“山上栽竹、石上种药、林下喂鸡、水中养鱼”,硬把赤水的穷山恶水打造成为“千瀑之市”“桫椤王国”“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世界丹霞自然遗产地”,并成为全国首批、贵州首个脱贫县、全国旅游百强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人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赤水人民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感党恩,在赤水的各处都竖立起了纪念红军的石碑。赤水东部的箭滩,南部的元厚,中部的小关子,西北部的宝源、大同、石顶山等地都是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无数革命先烈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代又一代的老区人民景仰革命先烈,无不感恩中国共产党。

  如今的元厚镇,古称“猿猴场”。1935年1月24日,红军夜袭猿猴场,赶走了国民党黔军侯部。次日,红军发动群众建立“猿猴苏维埃政府”。“猿猴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做了许多拥护和支持红军的工作。1月28日晚上,毛泽东到猿猴召集红一师师长李聚奎、政委黄甦、政治部主任谭政等人在“猿猴场苏维埃政府”办公室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29日凌晨,红军从赤水出发,在猿猴渡口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元厚人民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在元厚渡口立碑纪念。请著名书法家、枯笔榜书创始人赵昌林先生书写“‘四渡赤水’从这里出发——元厚渡口”镌刻在石碑上。

  葫市镇的小关子,是1935年1月27日,红一军团一师、二师与红九军团集结的地方,现在仍有红军临时医院、红军标语、红军驻地等红色遗迹;这里还是“五·四” 运动先驱谢绍敏的故里。这里的群众传承红色文化的意识很强,自发刻了三块石碑:一张摩崖石刻“三恩碑”,即:知党史,感党恩,着力“三公”(以立德为公,克己奉公,无私秉公)报党恩;知国史,爱国家,善用“三力”(聚力财物,着力项目,效力集体)报国恩;知家史,传家风,围绕“三福”(造福家乡,添福家庭,送福家人)报亲恩。另一块是“爱国碑”,是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立的,正面是“爱国有我”,背面是“还我青岛”。第三块是山岩崩裂、滚落在公路边上的一磴巨石,约有百余吨,当地干群顺势而为,在巨石上刻了 “红军驻地,康养葫市”和“谢绍敏故里”,群众称之为“天恩碑”。在红军精神、乡贤正气和“三史三恩”的激励下,葫市镇小关子村奋力争先,于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1935年1月26日,红九军团在长期镇的箭滩与川军打了一场残酷的遭遇战。当年的红军活动地——百年老宅商家屋基墙壁上还书写有红九军团团长罗炳辉“为人民尽孝,为革命尽忠”的铭言。长期镇的人民以红军精神为动力,听党话、跟党走,在建党百年之际,自发在箭滩红九军团战斗遗址竖了一块4米高的白面石碑,碑上镌刻“红军精神,励我前行”鲜艳夺目的8个大字。

  宝源乡是赤水一个边远的高山乡。1935年9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抵达宝源乡一碗水,伏击四川南岸剿匪军,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一碗水战役”。红军不畏强敌、主动作为、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老少边穷”的宝源人艰苦奋斗迈进小康。在党的百年寿辰时,富起来的农民在一碗水战斗遗址和红军班长赵明德墓地旁竖起了“主动作为 造福人类”“奉献有我”两块大石碑。之后在宝源乡联奉村,一位乡民在进宝山公路边立了一块名为“德业承香”的天然石碑。以碑为鉴,把党的恩德传承,万载留芳。

  石顶山是川黔两省交会处的一座大山,因天然形成的小石顶大石而得名。1935年3月10日,四川泸县中心县委为配合红军“四渡赤水”,发动了“石顶山武装起义”,成立了两百多人的“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旨在牵制川军和地方民团,为红军“四渡赤水”减压。川军派出数千人围剿,游击队与敌人斗智斗勇,坚持了十多天,圆满完成了牵制任务。为纪念红军长征途中地方党组织武装起义配合红军作战的成功案例,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一名退休干部自费在石顶山起义集会的地方,立了一块“石顶山”碑,自己作文,请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冉瑞德先生书写:“世界奇石石顶山,石前石后石仙安,大石有恩小石报,石上石下石奇观。”借景抒情表达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大同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古镇”,镇上有中共赤合特支旧址陈列馆。中共赤合特支建立于1929年12月,特支建立后,组织赤水兵工厂进行三次大罢工,积极开展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团员。其间,许多地下党员,为了谋求解放,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为使无数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优秀品德世代相传,一位外出发家致富的农民工积极配合大同镇党委、政府,干部、群众,自愿主动出资上百万元办起了“红色文化展陈室”“立德修身教学点”等,并在教学点的人生知行广场旁竖立了“德在我心”“自觉纯真”两块大理石碑,用来启迪教育后人珍惜幸福生活,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薪火相传,绵延不尽。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庆典,赤水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前辈战斗过的地方竖碑作为特殊寿礼,也是人民感谢党恩的表现。

  革命老区人民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站在石碑前,衷心祝愿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碑立天地间,党恩万代传。

  

 4487-4-1.jpg

小关子红军驻地纪念碑

  

 4487-4-2.jpg

葫市镇小关子“爱国碑”

  

 4487-4-3.jpg

红军“四渡赤水”元厚渡口纪念碑

  

 4487-4-4.jpg

红军“四渡赤水”奇兵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