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08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1-27

踏 雪 寻 梅

  

□马庆民

 

  我看花,大多比较随意,唯独梅花是个例外,不但看,还要赏,还要探,还要寻。

  少时,看87版《红楼梦》,曾被一个画面吸引——访妙玉踏雪寻梅。当时的贾宝玉披着一件红色披风,踏着外面的白雪,来到栊翠庵前,看见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梅,映着白雪,美极了。雪是冬日里的诗意,梅是一切美好的托寄,踏雪寻梅,便是踏着诗意去寻美好,岂不美哉,快哉!

  这一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定格成了美与雅,以至于后来每到冬天,我就盼着下雪,琢磨着像宝玉那样踏雪寻梅。可惜的是,老家的冬天不缺大雪,却从未寻到过梅花。于是,那种对踏雪寻梅的浓烈期待与向往,便成了心头摇曳的一抹淡淡的颜色,如黛似烟,轻轻萦绕于怀。

  一直到中学,我都没有见过真正的梅花。所以每每读到“梅花香自苦寒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便心驰神往。不可自拔地喜欢上了有关梅花的诗词。

  那时我背过很多诗词,也在诗词里寻找不同的梅花。“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单单李清照这一句,便让我坚信某一个冬天,总有一场雪会为我落下,总有一枝梅花,会应约定而来。

  可读的多了,却发现在词人的字里行间,梅花不单单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竟还藏着一场人生悲欢。李清照一生赏过无数梅花,也写过无数梅花,她不凡的一生,暗香浮动,清逸脱尘;她雅致的人生,正如雪地里一剪瘦梅。那一缕幽幽的清雅气息,隐隐约约,似从遥远的江南而来,见证着她少年之喜乐,中年之悲伤,晚年之潦倒……

  后来求学于江南,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梅,如绿萼梅、墨梅、乌梅、红梅、白梅等等,并且还见识了许多虬枝倒悬、枯树老干、疏影横斜等梅桩艺术盆景。但遗憾的是,江南的冬天迟迟没有雪。

  所以,再读“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便也读懂了王维的思念与乡愁。只不过诗人思的是梅花,我念的是雪花。

  试问哪里没有梅花?哪里没有雪花?但故乡的梅花和故乡的雪花,就是和别处的不同。它们不仅是美丽的,更是温暖的。那不是一株梅花,也不是一片雪花,那是整个的故乡,整个的回忆啊!

  雪花落了,梅花开了,乡愁也满满地溢了出来,将人淹没。

  实习那年冬天,终于等来了江南一场久违的雪,雪还未停,便迫不及待地去户外——踏雪寻梅。可如此美景雅情,却无人分享,突然间想起了“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便学着诗人陆凯那样的闲情逸致,折一枝梅花欲赠予远方的友人。我想,收到这枝梅花的友人,嗅着淡淡的清香,嘴角一定会绽放会意的笑容。

  不管如何,那场雪,我终于寻到了那枝梅,也更懂了诗词里的梅。诗词里的梅,染着一身文人的蚀骨情怀,但眼前的梅,本就具一段天然的风流,远比那些散落在诗词里的梅更惊艳季节,温婉动人。

  是的,冬天很冷,但有雪花就很美,有梅花就更艳。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风头,谁也不肯服输。但仔细想想,倘若梅上无雪,便会少了几分兴致;如若雪中无梅,便也缺了一丝诗意。只有梅雪相和相依,才能相映成趣,才催生了人们踏雪寻梅的意念。

  试想,深冬时节,外面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屋内围炉畅话,对酌品茗,身上不免热气腾腾。兴致所起,总有人会按捺不住,起身推门,踏雪寻梅,看“梅花破玉、瑞雪飞瑶”。当灵魂浸染在幽香的氛围中,自己也就化身为一株这样的梅,清静自守,香远益清……

  梅花代表了中国人最理想的人格,踏雪寻梅,寻的不仅是一缕清香,找的也不仅是一份高雅;更多的时候,我们找的是一种信念和一份情谊,寻的是生命中的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