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书写新征程的精彩答卷
——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界别联组发言看贵州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田锦凡
集众智、聚众力,同心奋进赶考路。
建真言、献良策,万众一心赴新程。
1月21日下午,贵州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召开界别联组会议,31个界别的省政协委员分成10个联组,聚焦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着力实施三大战略行动等主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界别关注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发言。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省政协主席刘晓凯、省委副书记蓝绍敏,省委、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分别参加界别联组讨论,与委员们共商高质量发展大计、共谋“四新”“四化”良策。
要抢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战略机遇,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议挖掘影视作品中的黔文化元素,推动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健全数字化基层治理经费保障体系,出台基层数字治理建设指南;
要全力开展产业链条招商,健全招商引资运行体系;
……
现场发言的委员们热情高涨、“火力”全开,句句建言精准聚焦问题所在,条条献策抛出务实“金点子”。
从这些紧扣中心大局、凝聚智慧力量、彰显使命担当的履职发声,不难窥见近年来尤其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亦可透视在新征程上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点滴努力。
一种情怀始终萦绕于心
10.4%、12%,是去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成绩和今年的预期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谌贻琴在参加第一联组讨论时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放在更突出位置。李炳军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扎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去年12855元的数据,印证了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愈加可观。但受历史因素影响,农村资本原始积累较少,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靠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红利,而其当年仅占全部收入的1%。这一现状,令省政协委员张瑜颇感忧虑。
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促进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始终是广大省政协委员萦绕于心的质朴情怀。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稳住农民收入基本盘,张瑜委员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工资性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劳动者技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经营性收入等建议。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亦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贵州人不下马、马不卸鞍,按“四新”总要求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全省已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3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3个、特色产业集群1个、产业强镇29个,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茶叶、辣椒、李子、刺梨、蓝莓种植面积均居全国第一。
不过,在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主委、民建中央财金委主任李瑶看来,农业产业人才支撑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流通渠道疲乏不畅、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等,仍是产业兴旺路上亟待踢开的“绊脚石”。她为此建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变革,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创新产品流通模式,提升效率促农民增收;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注入产业发展金融“活水”。
“以钱生钱”,省政协委员,贵州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贵州水业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路祖强的思考是,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护航”乡村产业振兴。他建议,推动基金市场化运营、资金多元化投入、要素协同化发展、人才针对性引流,撬动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结构、有节点、有节奏地支持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产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大增加,农村面貌大改变。”省政协委员,贵州民投集团、贵州两山农林集团董事长饶科亮“点赞”一年来全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就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他建议跨行业、跨体制、跨区域、跨维度联动,拓展现代农业宽度;抓好科技、金融两大关键,做强做优头部企业,不断优化企业与农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织金竹荪、威宁苹果、盘县火腿……贵州拥有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黔系列”绿色优质农产品正远销海外、声名渐起。
海外侨胞代表、贵州星月天诚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阿联酋贵州商会常任会长黄娟娟多年倾情于此,该公司对标海外出口市场,实行选种、种植、采收、入库、包装、出口全流程标准化,力推贵州生态大黄姜成为世界地标性产品。
但她也发现,农产品规模效应发挥不足、标准化水平不够、精深加工跟不上,给贵州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带来了阻滞。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超55%,今年要提升4个百分点。黄娟娟据此建议,聚焦单品突破,强化规模化种植;对标出口市场,强化标准化建设;加大政策倾斜,强化金融支持,力促“黔货出山”“黔货出海”。
一种底色深深牵动众人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贵州的新时代一大使命。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12%,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98%,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绿色经济占比达45%……谌贻琴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会上指出,贵州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发挥了重要的资金保障作用,2020年获得中央重点生态区转移支付资金58.24亿元,去年是62.5亿元。”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宣传处处长郭振介绍说。
如今,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绿色就是黔中大地最美的底色。而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亦深深牵动着广大省政协委员的心。
郭振委员关注的生态功能转移支付,对贵州无疑还有更大赋能空间。他建议,增强转移支付办法的导向作用、科学属性,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部分税收减免等政策;探索推动多渠道横向转移支付的路径,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构建科学的跨行政区域横向补偿模式,实现生态补偿初衷。
去年,贵州有力推进磷化工、电解锰等行业污染综合治理,乌江、赤水河等主要河流干流水质稳定达到优良标准,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再获“优秀”等次;同时,启动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营造林361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64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3229平方公里,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571亩。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明确全省森林覆盖率增至62.8%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对贵州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能源、机遇在生态。”省政协委员、贵阳农商银行董事长李忠祥说,根据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财税金融体制会发生重大变革,森林资源将变成最抢手的金融资产。森林资源富集的贵州可先行先试抢占“双碳”先机,充分挖掘、提升森林资产金融价值,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金融助力。
他为此建议,深入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让森林资源变成金融资产;推进国有平台收购森林资产计划,提高森林资产规模;加大森林经营和价值提升力度,做大国有林场,让农民变林工。“我们对全省森林资源算了一笔经济账,可以说价值巨大、潜力无穷。”
关注贵州双碳经济的,还有省政协委员、贵州长通集团董事长、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钊。他建议破中带立、着眼未来谋篇布局,组建“贵州双碳管理局”,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全省推进“绿电行动”,支持成立高速新能源公司;搭建“碳-能联动减量交易平台”,争当全国标杆试点;在碳与绿色金融上做足“贵州文章”。
一张发展答卷振奋人心
省领导领衔推动十大工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全省软件业务收入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百亿级开发区达39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余户,3家企业成功上市……
这是一张“振奋人心的发展答卷”。
一年来,贵州锚定“四新”主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和“百企引领”“万企融合”行动,推动开发区聚焦主业、规范发展,奋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工业经济占比达27.3%、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发展动能加快转换的强大支撑。
聚焦工业大突破,来自广大政协委员的声音同样振奋人心。
“近年来,为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贵阳市积极引进奇瑞万达、吉利、弗迪电池等龙头企业,支持培育安达科技等一批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及原材料等上下游汽车产业链布局。”省政协委员、贵州省创业股权投资协会会长陈菓介绍说。
尽管如此,他认为贵州推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存巨大空间,未来还需设立专业部门调配市场资源及产能配置,形成全省协同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智慧城市”共同发展。
记者注意到,代表未来发展“蓝海”的新能源产业,此间广受政协委员关注,纷纷通过提案、媒体等渠道发声建言,与之相映衬,全省重点扶持项目——晖阳(贵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一期5万吨),1月22日在兴义市义龙新区正式开工。
“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既是优化全省能源结构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省政协委员、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林倩关注的是氢能产业。
她认为,“以煤建市、以煤兴市”的六盘水是“西电东送”煤电基地、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具备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先天基础及诸多优势。建议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尽快出台《贵州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广氢能应用,科学布局集加油、加气、加氢、加甲醇、充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站。
能源资源丰富,是企业逐鹿“蓝海”的基础,贵州显然有这个资本。
公开资料显示,全省拥有煤层气地质资源量2.83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地质资源量8.67万亿立方米,且勘探开发正不断取得新突破。去年1-12月,全省天然气消费利用20.3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
市场需求倒逼资源利用,但省内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尚处初级阶段。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秘书长、省政协副秘书长(兼)王明亮认为,今后应聚焦增储上产,进一步加大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聚焦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工程;聚焦稳定保供,进一步优化天然气供应保障及消费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是重要的动力源。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抢抓“风口”机遇,举全省之力发展新兴产业。不少省政协委员为此竖起大拇指,均表示乐见“钱景”可期。
近年来,贵州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截至去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1760万千瓦。
镇宁自治县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园。
乌江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段风光。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