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07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1-13

忆省政协原主席龙志毅

  

□李光平

 

  我第一次见到龙志毅是在1988年末省作家协会召开的春节茶话会上。那时我方过而立之年,正在黔西县林泉区任区委书记,也刚加入省作家协会不久,准确地说还只能算个文学青年和基层干部,而龙志毅当时已贵为省委副书记和全国知名彝族作家,著有《厂长的私生活》《第三号包厢》等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中长篇小说,我也曾给这些小说写过评论,但毕竟人微言轻,故茶话会上我只能远距离地看着他与文友们谈笑风生,不敢上前答言攀谈。

  1992年我调到贵州政协报工作,而龙志毅则在1993年1月出任省政协主席,我成了他手下的兵,与他便有了更多地接触和交往,对他的人品学问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龙志毅在任省政协主席期间办成了几桩有较大影响的大事,这些大事至今仍让政协的干部们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第一桩大事是省政协于1993年下半年与省民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一次深入细致的“两山调查”活动,由此拉开了贵州“两山”扶贫大幕。

  “两山”是指贵州省极贫片区的麻山、瑶山片区,此片区位于我省西南部,涉及安顺市和黔西南、黔南两自治州结合部的8个县26个乡镇,总人口约30余万,主要是布依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的聚居区。“两山”片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备,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是典型的深山区和石山区,其贫困面之大、贫困程度之深是我省其他地区少有的。龙志毅上任后不久就决定由省政协牵头搞一次系统全面的“两山”贫困状况调研,以此来为贵州扶贫工作建言献策。1993年6月,他主持召开了省政协主席会议,决定由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思明和副主席蒙素芬分别牵头,联合贵州省民宗委等有关部门开展此次专题调研。这次调研活动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调研之细和效果之好是前所未有的。参加调研人员达60余人,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先后走访了26个乡镇的186个村民组,查阅了各类档案文字材料一百余万字,形成各类调研报告26份并编成《两山调研文集》,同时拍摄了长达半小时的《两山在呼唤》音像资料,准确形象地反映了两山贫困状况。省政协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写成了《关于加快我省麻山·瑶山极贫片区扶贫开发步伐的建议案》,提出了建立“两山扶贫开发试验区”,在省直机关开展一次向“两山”献爱心活动等八条建议。这些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全部得到采纳。1994年2月,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会议专门播放了省政协“两山调查”的录像并发放了调研材料,与会者看后无不动容,都表示要搞好“两山”扶贫开发工作。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总工会、团省委等五单位《关于向麻山、瑶山群众献爱心的倡议书》,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献爱心活动在贵州兴起,短短一个月就收到爱心捐款1600多万元,还有各类捐赠物资价值上千万元。8月,省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两山”扶贫开发步伐的通知》,建立了“两山”扶贫开发试验区。省委书记亲自任试验区领导小组组长,省委书记、省长、省委副书记及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省委常委、副省长每人联系“两山”片区一个县,自此拉开了贵州“两山”扶贫工作的大幕。

  第二桩大事是由省政协出面对我省文物保护及旅游景点人文景观的开发情况作一次全面调研,为省委、省政府提供这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1994年初,龙志毅召开省政协主席会议,决定由分管宣传文化与文史工作的副主席常征牵头,组织政协委员中的30余名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一次系统的专题调研。他强调说,贵州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素有公园省之称,发展旅游大有可为。现在的问题是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普遍不高,导游的解说词过于平淡,今后要在开发人文景观上来个第二次创业,下大功夫抓实抓好。按照领导安排,我全程参加这次调研并进行了跟踪报道,先后写出了《开发人文景观是发展我省旅游业的第二次创业》等十余篇新闻报道。龙志毅对这些报道很满意。调研工作结束后,他和牵头调研的副主席常征指定此次调研报告就由我执笔起草。此次调研的时间之长、工作之细也是过去很少有的。调研组几乎走遍了贵州大部分旅游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龙志毅也几次亲自参加调研考察,基本摸清了全省旅游景点在人文景观开发方面的底数和存在的问题。调研结束后,省政协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贵州旅游区历史文物古迹的现状及保护发展的建议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10条建议。《建议案》上报省委、省政府后受到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长以及分管旅游工作的副书记和副省长都作了批示,所提建议全部得到及时采纳,省文化厅和旅游局根据省政协的调研报告下发了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应措施,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和文物保护利用起到较大推动作用。

  第三桩大事是建立一年一度的省长与政协委员年中座谈会制度。1995年初,龙志毅从人民政协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内容是报道天津市政协不定期召开市长与部分委员座谈会,市长在会上通报全市经济情况,委员们围绕市长的通报建言立论,献计出力。这则报道启发了龙志毅的新思考,他想,如果把天津市政协这一经验借鉴到贵州并进行相应完善,改其不定期、不定时为定期、定时召开我省省长与部分政协委员年中座谈会,必将有助于推动贵州政协政治协商的经常化与制度化,起到寓监督于协商中的作用。他将这一想法在省政协主席会议上提出来,得到各位副主席和秘书长的一致赞同。随后他让省政协办公厅以省政协党组名义向省委起草正式报告,提出具体建议,即从1995年起,每年在7月中旬由省政协主持召开一次省长与部分政协委员座谈会,省长在会上通报全省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政协委员们围绕省长的通报建言献策。这种座谈会要形成正式制度,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省政协党组报告呈报省委后,龙志毅又专门向书记、省长进行了汇报沟通,得到了大力支持。1995年5月,省委以常委会纪要的形式同意了省政协党组的建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召开一次省长与政协委员年中座谈会并形成正式制度。当年7月13日,首次省长与部分政协委员座谈会在省政协正式召开,时任省长陈士能亲率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等10余个厅局一把手出席座谈会,当面听取政协委员意见建议,收到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从1995年到2021年的26年里,省政协主席换了7任,省长也换了9任,但每年7月中旬召开的省长与部分政协委员座谈会都坚持如期举行,从未有过一次延误。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人民政协报等中央新闻媒体多次作了专门报道。

  这几件大事办好后,贵州省政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全省政协工作也在龙志毅任期内迈上了新的台阶。

  龙志毅在省政协工作的五年是贵州省政协工作大发展的五年,也是他文学创作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他先后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了长篇小说《政界》《省城轶事》,其中《政界》出版很快成为畅销书,两年之内重版三次,发行量达20余万册。《省城轶事》出版后很快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十余家电视台播放。我曾问过龙志毅,您工作那么忙,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写作?他笑了笑说,就两个字“爱好”。人总是要有点业余爱好的,历史上的韩愈、柳宗元、苏东坡、范仲淹、辛弃疾那些大文学家,哪一个不是做官的?文学创作都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因为有了爱好,自然就能挤出时间搞创作,若干年后,人们记住他们的往往是其文学成就而不是他们的为官政绩。龙志毅在1998年退出领导岗位后更是笔耕不辍,又出版了《岁岁年年》《冷暖人生》《王国末日》等长篇小说和《龙志毅小说选》《龙志毅散文选》等百余万字的作品,他对我说他自己是“有工作就搞工作,无工作就搞写作”。我感到正是因为有了他这种心态,才会有他在政坛和文坛双丰收的人生之路。

  最令我感动的是,龙志毅在工作上大刀阔斧,敢作敢为的同时,对手下的干部职工也竭尽可能给予关心帮助。1994年初,我主笔起草了《省政协关于我省旅游景点历史文物保护现状与发展的建议案》上报省委受到高度重视后不久,龙志毅找我谈了一次话,他说:你的文笔不错,新闻报道能抓住亮点要点,起草调研报告也思路开阔。我还听毕节地委原书记禄文斌同志谈过你的情况,他说你在毕节就工作不错,像你这年龄在基层工作或许会更有前途。现在龙志毅提到此事,我便把家属调不来和想调回毕节的事给他说了。他听后沉吟半晌后说,你来都来了就不要调回去了,你家属调动之事我来想办法,为知识分子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是政策允许的。后来在他的协调帮助下,我爱人很快调到了贵阳工作。1995年,我破格晋升新闻系列高级职称。1996年,经省政协机关党组推荐,人民政协报党组派员考察并报经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批准,我出任了人民政协报贵州记者站站长。能出任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是我的荣幸,我工作热情异常高涨。仅1997年,我在该报发表的新闻报道就达64篇,其中头版头条11篇,在全国28家省级记者站中名列第一。龙志毅对此十分满意,他对我说,实践证明,无论单位也好还是个人也罢,都要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能有为,要让别人信服你,首先要靠工作实绩说话,你当记者站站长是称职的。1998年后,龙志毅因年龄到任职最高年限而离开省政协领导岗位,几年后我也从报社调到省政协办公厅工作。在他退休后的20余年里我们常有交往,他每次出新书都会送我一本,我也会写些评论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我们之间已从原来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忘年之交的朋友关系,我把他当成长辈良师,他把我当成后辈文友。

  如今,曾经给过我多方关怀和帮助的龙志毅主席已经离去了,而我却因生病住院未能送他最后一程,唯有用这篇文章来弥补遗憾于万一,愿他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