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质博物馆读懂贵州地质事业百年历史
□本报记者 何佼阳
来到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奋进贵州”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12字新时代贵州精神,这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
以史为鉴,感受时代变迁。贵州地大物博,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矿产资源,曾经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一度滞后,大量矿产资源沉睡在贵州大地之下,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勘查技术的提高,贵州的矿产资源得到广泛的开发利用。如今,矿业已然成为全省支柱,对国民经济贡献巨大。
明清时期的贵州地质矿产、二十世纪50至60年代贵州地质矿产行业部门的建立、贵州第一份矿产综合资料、贵州第一个矿产调查机构、贵州现代地质调查第一人、贵州之铀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展厅陈列出了300多件(套)文物,其中不乏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的珍贵手稿。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和模型,回顾了贵州自明朝建省以来各个时期,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后贵州在地质矿产、地理测绘、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演绎出一幕幕“历史大剧”。
砥砺前行,感知奋进力量。展厅展示了古往今来贵州的地质科研成果,展现了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不惧风霜、不畏酷暑、踏遍青山、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为地质事业发展进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作出的卓越贡献。
“三光荣”精神,被誉为全国地质矿产行业的“地质之魂”,也是贵州地质矿产行业的不竭精神动力。展厅中一幅名为《青春无悔》的油画吸引了我的注意,画中还原了在勘察现场,地质工作者研讨地理环境、勘查测量,数十名工作者齐心协力搬运着器械的历史场景,呈现出地质工作者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的具体实践。
展馆还详细地介绍了长期以来贵州关于土地管理、耕地保护的历史变革和成功经验。1978年,关岭自治县顶云公社大胆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顶云“包产到户”犹如一声春雷,冲破思想桎梏,唤醒沉睡的大地,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凝结成“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顶云经验”;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给农民带来了更多获得感,为贫困地区激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大量的史料,让参观者一路观看、一路了解,大家回顾着贵州地质事业的发展演变,感受着贵州地质人奋进拼搏的精神力量。
“工作者操作着钻井器械,身后是洋溢着幸福笑容的群众。”展厅一角陈列了“抗旱打井保民生”的模型和油画。2010年,全省遭遇“百年一遇”的四季连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的正常生活。那时候,广大地质勘察队员不辞艰辛,夜以继日勘探打井,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旱区人民的饮水和灌溉问题。看到这,再一次感受到了贵州地质人拼搏的精神,深刻体会到“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致敬奋进贵州!
省地质博物馆浓缩了贵州百年地质事业硕果,用最现代化的方式向人们讲述贵州从古至今的地质故事。展厅出口处,贵阳市民刘先生感叹到:“‘奋进贵州’这个展厅很好,能了解到很多关于地质勘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对老一辈地质人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深深地敬佩,为贵州这些年地质事业的发展感到骄傲,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