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在延伸 希望在升腾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调研组赴黔开展协助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专题调研侧记
□黄芸
青山如黛,草木青翠。金秋时节,位于毕节市黔西市林泉镇的海子村格外凉爽,成片的猕猴桃果树上挂满了即将成熟的猕猴桃。这一片片丰收的果林,正是黔西市新水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成效所在。
“现在每年蓄水、拦沙的情况如何?”正在开展协助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专题调研的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调研组组长李伟详细地询问起了有关情况。
“年拦沙保土效益4.85万吨,年蓄水效益55.85万吨,林草覆盖率由43.36%增加到56.69%。”黔西市水务局技术服务股负责人刘鑫讲解到。
新水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是2016年中央水利资金建设项目,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
当初在工程设计时,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确定了通过取出田间零星卧牛石用于修筑拦排水沟、水池及道路,再配套保土耕作等辅助措施的方式进行。经过治理,土地变得平整了、土层厚度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回来了,水不乱流、土不下山,“三跑土”变成了“三保土”,真正实现了“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的伤口逐步愈合,水源涵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逐步增强。初见成效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带动产业发展的问题。
实践证明,“产业+项目+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行之有效。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成为猕猴桃园区的员工,合作社每年以净利润的10%分红给村集体,村集体再按约定比例分给农户,农户既亲身参与水土保持治理,也得到了实惠。
“去年收益怎么样,今年预计能达到多少?”调研组副组长谷树忠关心地问到。
“整个工程涉及的海子村、新水村、增坪村三个示范点共有猕猴桃3515.4亩,2020年产量共计74万斤,销售额235万元。2021年预计产量149万斤,产值预计可达480万元。”
仰天是醉人的“贵州蓝”,环顾是舒心的“生态绿”。海子村为当地水土保持治理树立了典范,也为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环境之路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海子村的蝶变,折射出贵州对生态优先的不懈追求。系统治理的背后,更是蕴含着贵州对绿色发展的执著笃信。近年来,贵州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力打好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仗。
绿色在延伸,希望在升腾。在青山再生水厂(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麻堤河、贵州磷化集团交椅山磷石膏渣场、贵州省昊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织金菲达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国能织金电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赤水市两河口镇及旺隆镇……
短短5天的时间,调研组实地察看了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垃圾处理、生态损害赔偿、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赤水河干流禁捕电子监控、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和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成效等方面的情况,亲身感受到了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大量成就。同时,也结合贵州实际,提出了更多更好的建议。
“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要利用生物科技把初级农产品、药产品加工为更高层次的药产品,发展新的生物医药。”调研组成员李朋德说到。
“城市、农村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一定要摸清底数,量化指标,找出短板补差距。”李伟说到。
环境就是民生,生态兴则文明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寄予的更高期望、提出的更高要求。调研组希望“贵州要明确目标和实现路径,注重发挥好现有优势、补齐差距短板、解决突出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同时,将聚焦这些领域环节,结合调研了解的情况,拿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通过全国政协和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平台积极建言献策,为贵州争取更多更大支持,有力助推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调研组一行在毕节市黔西市林泉镇海子村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