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3013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9-17

乌蒙深处衣带情 手足同心创共赢

 

——云贵川三省政协合力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巍巍乌蒙山,漭漭赤水河。

  行走在秋日的赤水河畔,耳闻一泓碧水,眼望两岸青山,一路既有平畴沃野,亦有峰峦竞秀。当年红军誓死展开“四渡赤水”“乌蒙山回旋战”的英雄之地,如今伴着一河清水汩汩流入万里长江,正焕发出风物闲美、百姓和乐的勃勃生机。

  赤水河古称大涉水、鳛部水、安乐水、赤虺河,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银厂村滮水岩,穿越黔西北乌蒙高原的崇山峻岭,至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城汇入长江。这道长约445千米、流域面积2.04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亦为连接云贵川三省的一条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

  同饮一江水,浓浓衣带情。

  千百年来,一衣带水、情同手足的三省近邻“依山吃山、傍水吃水”,在这方古朴山水间和谐共处、繁衍生息,创造了厚重且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水运文化、盐商文化、酿酒文化及红色文化,使赤水河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

  而今,它又多了一个耀眼的新头衔——“醉美生态河”:2018年获评“中国好水”优质水源,2019年干流断面水质均达Ⅱ类标准、流域地表水环境水质达标率100%。昔日“险滩恶水”,已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飞鸟云集的“黄金水道”。

  赤水河发生美丽嬗变,得益于三省坚持把保护好、治理好、发展好赤水河流域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和具体行动,持续合力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促进流域绿色发展,让一方水土与一方人前所未有地紧密关联起来。

  其间,从中央到地方、从统战系统到政协组织汇聚的智慧与力量,成为推动这一变局的坚定因子。

 

一份提案里的跨区域诉求

  翻开地图,覆盖云贵川三省昭通、毕节、遵义、泸州4个市16个县(市、区)500余万人口的赤水河流域,位于原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作为长江上游唯一未修建干流大坝并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赤水河却长期面临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

  较早聚焦于此的是民革贵州省委。2015年,该委经多次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后,主动向民革中央汇报相关情况,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遂提出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当年11月,他亲率国家发改委、原环保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到遵义市、泸州市开展专题调研,认为赤水河流域适宜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多位省领导先后在民革贵州省委呈报的《关于加快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情况专报上作出批示,要求省、市有关部门抓好研究落实。

  此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即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两条底线”的提出,为贵州探寻欠发达省份的经济、生态双赢路径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很快明确,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目标,推进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创建,并决定把赤水河打造成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改革“先河”。

  2016年1月,民革贵州省委向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关于打造“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实现绿色发展的建议》提案,首次提出“三省联动协调”“争取国家支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等建议,为之后三省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编制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的建议》提案做了准备。

  基于这两份提案,又历经数番调研考察、会议协商、修改完善形成的《关于设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议》提案,由三省1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引发广泛关注。

  委员们认为,立足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厚重等流域特点,把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的赤水河保护好、治理好、发展好,既是发挥区域生态优势、推动区域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亦为实施生态扶贫、助推精准脱贫的题中之意,更是流域内百姓的集体夙愿。据此,从国家层面设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立长江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支持赤水河流域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优化生态产业布局、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建议被提了出来。

  大家的愿景是三省进一步加强协作,使赤水河流域形成类似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紧密合作关系,携手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及康养基地,真正把“赤水河故事”讲好。

  经全国政协审查立案,该提案由贵州省政府主办,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会办。在2019年7月公布的提案答复中,前述建议均获一一回应。

  据了解,三省有关部门曾于2018年初到国家发改委汇报、沟通,恳请其牵头编制《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赤水河区域规划》,推动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但后者分析称,在国家层面设立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必要性尚需进一步研究,示范区的内涵也需进一步论证。

  而来自财政部的最新消息显示,目前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均已建立省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建成5个跨省际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其中,赤水河是全国首条由三省共建机制的流域,不仅带动当地企业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发展生态经济还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五载协力共商的探索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在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发展中,无疑扮演着先行者、探路人的角色。

  追踪寻迹,时钟拨回10年之前。早在2011年10月1日,贵州史上首个流域生态环保条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即获颁施行,对赤水河流域保护的原则、管理体制、流域规划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保、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然而,赤水河上下左右纵贯云贵川三省,流域固有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仅靠一方之力、常规手段难以有效破解,亟需整合资源、汇聚力量统筹推进。

  为此,赤水河上下游、全流域保护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经多方努力,三省环保部门于2013年6月正式签署三省交界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协议,将赤水河流域跨省界断面、省界分水线作为省与省之间双方监控、监管的重点,严格执行省省联合环境执法制度。此举开启了三省协作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

  但事实上,“三省联动”直到2016年才迎来实质性进展。如前所述,民革中央开展的专题调研首次通过政协平台,把三省寻求改变赤水河流域现状的力量聚合在一起,并促成了首次会商举行、首份共识面世。

  当年5月9日,由民革中央和贵州省政协主办、以“生态共享·发展共赢”为主题的“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论坛”在赤水市举行。尽管云、川两省政协未直接参与办会,但赤水河流域所涉四市15个县(市、区)的相关代表应邀参会,并达成科学保护、建设、开发赤水河的《赤水共识》,也算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协作推进”。

  一年多后,移址仁怀市召开的“中国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发展协作推进会”主题没变,主办单位则增加云、川两省政协。三省政协主要领导现场签订《云贵川三省政协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协作协议书》,达成由四市政协每年轮流承办推进会的共识,宣告赤水河流域跨区域的省、市、县联动协作工作机制正式建立。会后,三省政协还联名向三省党委政府提交了《关于协作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和区域发展的建议》报告。

  2018年11月25日,由民革中央联合三省政协主办、主题为“生态共建·脱贫攻坚”的“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发展协作推进会”在毕节市召开。会上通过了《毕节共识》,并形成三省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线索,即前述《关于设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议》提案。

  赤水河流域三省三级政协共商流域保护治理发展的第四次会议——“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2019年首次走出贵州、在泸州市召开。会议以“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泸州共识》并召开了民革中央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调研座谈会、举行了招商引资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2020年版的“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则由昭通市当“东道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期间,达成了呼吁打造“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的《昭通共识》,还召开了赤水河流域四市16县(市、区)政协主席联席会议。

  通过5年5场推进会(论坛)积极赋能,三省政协探索走出跨区域、多层次协商促全流域发展的新路径,诸多惠及赤水河流域的新政由此催生,已然成为政协助推流域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本。

 

基于广泛共识的合作共赢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近几年行走赤水河畔,类似标语时常会映入眼帘。

  这是云贵川三省政协先后审议通过一系列共识(宣言)产生的最直观社会效应。过去5年,赤水河流域以一年一会(论坛)、一会一共识(宣言)的频率和效率,通过《赤水共识》《仁怀宣言》《毕节共识》《泸州共识》《昭通共识》,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新理念、新观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当地干部群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工作的共同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当然,形成广泛的共识并非一蹴而就,譬如针对利益协调问题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早在2013年,赤水河流域就曾探索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但因缺乏权威依据,上下游难以在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实施目标、分配考核等关键点上达成共识,该项工作一度停滞。直到2018年2月,国家出台《中央财政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后,贵州抢抓政策契机,积极协调并促成三省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资金,规定只要省际入境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即获补偿。2019年,贵、川两省各出资2000万元补偿上游的云南,基本解决了上下游投入与收益不对等问题。

  威信县是赤水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沿河生猪养殖曾是当地的传统产业,但对河流水质造成较大影响。2019年7月,该县财政给农户发放补贴,把生猪集中起来由环评优良的公司代养,有效减少了污染。在赤水河畔的双河村,该模式仅半年时间就为村集体创造78万元收入,贫困户户均分红2196元。这些补贴资金,很大一部分便来自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依托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三省各地强化产业转型,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效益显著。2017年1月,赤水河启动全流域禁渔,10年内禁止一切捕捞行为。面对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的必答题,位于赤水河中游的仁怀市拿出大量资金,积极引导“靠水吃水”的群众“上岸”,大力发展火龙果、乌骨鸡、金钗石斛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农酒旅”一体化绿色产业群。仅去年前10个月,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就超过百亿元。

  类似合作共赢的案例不胜枚举,其中都闪现着三省政协联动协作工作机制的影子。打开最近的《昭通共识》,“加强区域联动互补……推动流域上中下游之间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互助”等表述,对“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这一协作推进“法宝”的推崇之情展露无遗。而为促进各项共识落地见效,四市政协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建立了赤水河流域市、县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联合视察,切实加强民主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赤水共识》发布一年多后,赤水市成为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市),主要归功于大力发展金钗石斛、商品竹林、乌骨鸡、高山冷水鱼、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这也成为赤水河流域协同优化生态、共促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赤水河奔流不息,绿色蝶变无处不在。依托赤水河流域独特的地域环境,“两岸三地”持续念好“山”字经、做足“水”文章,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绚丽画卷正在乌蒙大地上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