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300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9-09

记忆苟家井

  

□潘朝芬

 

  那日去遵义老城办事,乘公交车途经中华路,一路听着报站名,看着苟家井市场从眼前晃过,听到的却不是那熟悉的站名,心中甚是疑惑,办完事,特地搭乘出租车来到苟家井,才知道这里要整体搬迁了。

  走进苟家井市场,大多数商家已经关门,只有少数人依然在那里坚守着,等待最后搬迁期限的到来。信步走进市场,里面早已没有了以往的热闹与繁华,不过还是有不少人在市场里逛,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手上大包小包地提着,也许都是闻风而来淘自己需要和喜欢的东西吧?

  苟家井,最初和它相识并深深的刻进记忆里,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时我刚结婚成家几年,生活的窘迫是不愿回忆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老家的场镇——绥阳县风华镇金承街上,租到了一间地段较好的门面。那时年轻没有任何经商的经验,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一双儿女的爱,一味地往前冲。

  门面房租好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决定开一间日杂百货烟酒副食店,凡是生活中用得着的都卖,大到铁锅回风炉,小到针头线脑。门店所经营的很多东西,都得到苟家井市场批发。

  到苟家井市场,批发的东西多而杂,每次去时,天不亮就出发,等回到家时,星星早已在天上眨眼欢笑。

  那时的苟家井,用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等成语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的。来这里的人都提着自己缝制的大麻纱口袋,迈着匆忙的脚步,朝着各自的目标出发。市场里鞋袜衣帽、五金家电、床上用品、针头线脑、副食百货……各种物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操着各式口音的人们在这里聚集,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谈成一单生意后,老板满脸笑容,手上麻利地数着钞票,嘴里不断说着“慢慢走,下次再来哈”。

  在一家店拿好货后,又走向下一家,一家一家的对比,要找到物美价廉的那家才会出手。

  不知不觉就是一上午,中午时分,各种吃食出现在市场的巷道上,包子、馒头、油炸粑、粉、面、饭,还有各种小吃,飘着香气直往鼻孔里钻,已经拿好货且钱包硬实的,就往门面里去,坐定等着炒两个小菜,吃饱喝足后再往回走;货还没拿齐的就买两个包子或馒头,边吃边走,一点儿也不耽误时间,要赶最后一班车回家。

  每次拿好货后,或叫上一辆三轮车,或叫上一个背背篼的,前往公交车站,坐公交赶往茅草铺车站,等全部货都上到车上,这时才会舒一口气,坐在车上,闭目养神,等着发车。

  回到家里,我连夜把货物理好放到货架上,第二天一开门,有需要的人就会把它们带回家,我也能从中赚取一定的利润,补贴家用,让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金承街上做了五年的生意,往苟家井跑了五年,来来往往不知道跑了多少次。苟家井市场的各个角落我都非常熟悉,如同熟悉自己的亲人一般,哪家的货物性价比高,哪家的小吃味道好,哪家的贴画跟得上潮流……

  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1998年我们搬离了金承街。靠着在苟家井市场拿货做生意,积攒了一定的资金,我们才有底气来到绥阳县城,送两个孩子到县城最好的学校上学,并从这里一路走入大学。如今儿子在上海,女儿在广州,他们都有了一份好工作,在大城市安家落户;我家的房子也从最初来县城时买的砖木房换成了电梯房,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都和苟家井市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苟家井,曾经是多少人梦想起飞的地方,也是多少人实现梦想的地方,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抓住机遇的人们在这里尽情施展自己的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不久,苟家井市场就要全部关停,消失在中华路上,这个承载了几代遵义人记忆的名字,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