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96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6-29

初识“当代愚公”黄大发

  

□郗大新

 

  曾邀请“当代愚公”黄大发莅临中铁贵州工程有限公司《道德讲堂》进行宣讲,我作为组织者,与老支书有过数次近距离的接触,他一心向党、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一直影响着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一眼见到老支书,他身材瘦小,眼睛很亮,精气神十足,很难想象他当年是如何带领乡亲们,将麻绳拴在腰上,右手拿铁锤、左手握錾子,硬生生地在万仞峻峭的大山上凿出一条生命水渠。

  老支书告诉我,过去的草王坝,种庄稼靠天吃饭,人畜饮水全靠一口望天井,乡亲们不分昼夜地排队取水,打来的水浑浊不堪,甚至连牛脚印里的水也要收集起来饮用。1995年农历4月22日,乡亲们期待的“救命水”穿过7200米的主渠,沿着2200米的支渠流进了草王坝。老支书用36年时间兑现了让乡亲们喝上干净水、吃上白米饭的承诺,而他却说:“这都是党的政策好,要一辈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在道德讲堂上,老支书笑着说:“我们有缘分,都是搞工程的,是‘同行’。”他讲起第一次修水渠,历经13年最后却因缺技术、缺建材而以失败告终。1990年,因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乡亲们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老支书再次将修水渠的事提上村委的议事日程,“要吃大米饭,大家一起干!为了不让子孙受苦,哪怕是用命换水,我们也要干成!”老支书用生命换水的铮铮誓言振聋发聩,激励着人们更加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努力做好工作的信心。

  老支书总会说党组织是他克难攻坚的坚定力量,党员身份是他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第二次修水渠在1992年,大年初三,天蒙蒙亮,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老支书不仅要统筹几百人的施工队伍,还要一趟一趟步行上百公里到市、县办理炸材审批手续等事情,30多公里的山路,将炸药背回来,他不知摔了多少跤,脚底磨破了多少次。老支书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无畏精神,感染着每一位现场听讲的中铁贵州人,纷纷表示要抢抓机遇,后发赶超。

  要引水成功,技术是关键。老支书讲,刚修水渠时,由于没有技术人员、没有测量仪器,他就带着乡亲们攀岩走壁,靠原始方式确定等高线,用钢钎、铁锤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工程完工了,然而水渠却无法通水。怎么解决技术问题成了老支书的一块心病。为了掌握技术,当时已年过半百的他主动到水利站跟班学习。学习期间,他白天跟随技术人员奔波在工地,学习地形测量、图纸设计、工程施工,晚上拿着字典学习文化,这一学就是三年多。现在的大发渠渠面整齐,基座坚实,弯度、坡度符合技术规范,作为中国铁建人,我们都被老支书建造精品的匠心和精益求精的恒心感动。

  如今的草王坝有200多户人家,千余人,耕地面积1550亩,其中,稻田近800亩,而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的稻田还不到100亩。那时,老支书总是对乡亲们说:“一定要把水引过来,喝上干净水、吃上白米饭。”大发渠完工至今已20多年了,在草王坝仍然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站在大发渠上,水渠像一条缠绕在山腰的彩带,书写着草王坝人精彩传奇,而老支书“跟着共产党好好干,苦干实干加油干”的朴实话语,深深教育着每一个前来参观取经的人。

  “我们每做一项工作都要考虑是否利国利企利群,只要是为了公司发展和员工富裕,认准的事就要大胆地干,玩命地干。”“要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只有真正服务好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才是我们办企业的目的。”这些话已经成为每一个受到黄大发精神感染的员工的共识。

  在我心中,老支书就是一个真正做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共产党人。如今老支书已86岁高龄,面对无数慕名来访者,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不变的热情。我就曾私下劝他,毕竟年龄大了要注意身体,他却说:“你们不顾山高路远来看我,这是多大的缘分和情分呀,我要对你们负责。”“大发渠”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一心向党初心不改,不负韶华使命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