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群众小康路上的带头人
——雷山县统战政协干部帮扶达勒村纪事
□韦通贤
达勒村距县城86公里,是雷山县最边远的村寨之一。因工作关系,笔者多次到过达勒村,均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可这次来到达勒村看望雷山县政协常委、达勒村驻村第一指挥长龙立新,听他讲述了一些发生在达勒村的脱贫攻坚故事,令笔者十分难忘。
一
2018年初冬的一天,阴雨绵绵,达勒村脱贫攻坚指挥所里,迎来了祖孙三代齐上阵的壮美场面,给村里寂寞的冬季,增添了几分温馨。
县委统战部党外干部服务中心主任、达勒村帮扶干部潘元美,产假未休满,就带着襁褓中的孩子进村上班。
这年年底,雷山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任务繁重,达勒村和全县各村指挥所一样,大家忙得焦头烂额,常常工作到半夜才能休息。
这让潘元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自己有7户帮扶对象在达勒村,又是较贫困落后的一类贫困户,光靠打电话安排和同志们帮忙督促已然不行。于是,她带着年近70岁的奶奶和还在哺乳期的婴儿,自己开车7个多小时,来到达勒村。随她一起进村的奶奶,任务是帮助她带孩子。
潘元美白天和驻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饭点还必须赶回住处给婴儿喂奶,弱小的身影在达勒村里穿梭,匆匆忙忙。
“在这个男人多于女人的脱贫攻坚战壕里,她们祖孙三人显得格外突出,作为第一指挥长,我心里有一万个说不出的滋味。她们给达勒村指挥所带来了巨大的鼓舞,激发我们每一个队员更加努力,更加勤奋。”龙立新回忆说,“我平时最喜欢拍照,但是,面对她们,我不忍按下快门……”
说着说着,龙立新眼里泛起了泪花。
二
2018年10月的一天下午,达勒村指挥所接到乡里的通知:达勒村建档立卡户庞位兵家16岁的女儿庞露露,有半个月时间没有在校上课,而且联系不上。
达勒村指挥所全体队员得知该消息后,大家都非常着急。10月13日,龙立新率队到庞位兵家了解情况,得知庞露露由于学习成绩不好,长期厌学,一门心思想到外面闯荡世界,切断了和家人的所有联系,一家人急得六神无主。
于是,龙立新带领村指挥所的同志们与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社会救助局等多部门联系,并安排人同庞露露的父亲前往雷山遍访亲朋好友,还是没有找到庞露露。
半个月以后,庞位兵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广东一地派出所寄来的关于庞露露被视为无业游民的拘留送达书,让其父母赶紧将她领回。村指挥所的同志们立即自筹经费,龙立新邀请当地派出所一名干警一同前往广东,最终顺利地把庞露露接回学校上课。
三
对于达勒村的扶贫干部来说,连接县城与达勒村的公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因修建雷榕高速,重车多,路面损坏大,每走一次,就是一次心灵的长途跋涉。
以下是龙立新那时写的一篇日记:
12月3日,小雨。
凌晨4点,起床,吃完早饭,到县委院坝开车。
雷山县城大街小巷,路灯通明,冷清的街面,细雨纷飞,在车灯明晃晃地照射下,让人心里有些忐忑。
4:50分,前往达勒村。
5:55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走出了雷山民中至连花村这一段最难走的工程临时便道,喘口气,下车,检视车况,车身已经变成“牛滚凼”。
6:20分,车驶过大塘镇政府,天还是黑的,路上没有看见其他车辆,只有我一个人、一辆车,疾驰在密林深处。
我在想,路很长,慢慢走,不急。于是,心里就开始盘算着脱贫攻坚的事情来:省、州准备来检查验收了,我们村还差哪些工作没有做到位,哪些短板需要单位和上级的支持,怎么才能得到上级的支持……
6:50分,远处的天空终于露出了蒙蒙的灰白色,大山的影像慢慢地清晰起来,桃江村街上,开始有人影在走动,天亮了。
8:30分,准时到达达地乡政府,参加调度会,接受乡脱贫攻坚指挥中心一周的工作安排……
龙立新对笔者说:“这是他驻村三年来唯一的一篇记录夜行历程的日记。就如日记中所写:‘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不能缺席。’”
四
龙立新回忆说:“在达勒村,让他印象最深的帮扶对象是韦启安一家。首次到韦启安家走访,就看见他佝偻着蹲在火坑边,翻着几根柴火,火坑上吊着一口黑色的锑锅,家里乱七八糟,甚至连一张可以坐的凳子也没有。”
当时因屋子太黑,龙立新和几个扶贫干部不得不低着头弯着腰,眯着眼睛顽强地“清扫”房间四周浓浓的黑烟。朦胧中,慢慢看清了房里还有两个老人,一个趟在床上,一个在床边坐着,他们是韦启安的父母。
“快过年了,能给我点米和油吗?”这是韦启安对龙立新说的第一句话。
“你家房前屋后和家里脏乱差那么严重,你怎么不打理一下。”龙立新问他。
韦启安抬起头看龙立新,笑笑说:“领导,我没有钱买水泥和沙子,弄不起来。”
“那我给你水泥和沙子,你自己出劳力,能不能搞?”龙立新怕他伸手直接要钱,试探性地说。此时,龙立新心里就在想,他不可能从积极的方向回答,因为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可能就一个字——“懒”。
“领导,只要你给我拉来水泥和沙子,我一个人做,我肯定做好。”他稍稍挺直了腰杆,说话声音带着些许的底气。
韦启安的回答,让龙立新万万没有想到。
“好,明天就把水泥和沙子拉来,你一定要完成!”龙立新有点激动,像哄小孩一样,怕他反悔。
可是,龙立新还是对韦启安的承诺,一万个不放心……
半个月后,龙立新又回到韦启安家走访。
韦启安恰巧不在家,门开着,房前、屋后、步道、后阳沟以及房间和堂屋,全部变成了平整的水泥地。龙立新问村里人,到底是不是韦启安自己修补的房子?他们说:“他这回勤快得很,一个人从天亮忙到天黑。”
“这是一个可以自力更生的对象。”龙立新暗暗高兴。“那我们就再帮他一把,让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致富,给他提供技能培训,支持他发展种养殖业,动员他参加易地扶贫搬迁到县城去居住、发展……”
2019年初夏,当龙立新在县城看见韦启安时,他已经是一身干净整洁的着装,理了发,洗了脸,背不弯了,走起路来挺有精神的,好像年轻了十岁。
“韦启安,你去哪里?”龙立新迎面高声地叫住他。
韦启安吓得一惊,看见是龙立新便开心地说:“龙领导啊,我准备去买一台小电视机搬进易地搬迁房看,但要一千块钱,我现在只有800块,不够。”
龙立新以为韦启安会向他伸手,但韦启安并没有,“等我再打点零工,钱够了,再来买。”他笑呵呵地说。
“这样吧,刚才你看电视机的那个商店在哪里?你带我去看看。”龙立新不忍心,想帮他买电视。
到了商店,龙立新自掏腰包补上了两百元。
“谢谢龙领导!”韦启安欢欢喜喜,像个小娃,扛起电视机回新家去了。
……
离开达勒村回县城的路上,笔者总在想,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不知有多少位像龙立新、潘元美那样的驻村干部,他们不仅用实际行动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而且用真情温暖了民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让党旗在百姓心中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