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94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5-12

开阳马头寨 布依族风情浸润的百年村落

 

  在贵阳市东北58公里处的开阳县禾丰乡底窝坝,清龙河于此伸了一个优美的懒腰绕坝而过。从山上观景台俯瞰,整个田坝在清龙河的包围下形似盆而色金黄,故名“玉水金盆”。盆地周边分布着王车寨、水头寨、坪寨、马头寨、杨方寨、典寨、头目寨、安官寨等八个寨子,称为“底窝八寨”。其中建在白花山上的马头寨,已历经了700年的风雨而延续至今。2008年10月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民族融合的典范

  马头寨始建于宋末元初,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设置“底窝紫江等处总管府”于寨内,故名底窝寨,由于最初为杨黄族(毛南族先民)所居,又名杨黄寨,因明代为水东宋氏土司直辖的底窝马头而改名马头寨至今。跟周边其他临水而居的布依族村寨不同,马头寨高高地建在白花山的半山坡上,显示着它在这一带的统治地位。全寨呈马蹄状分布,面对底窝大田坝,背靠百花山,寨中古树参天、郁郁葱葱、井泉汩汩、清溪流淌,青石、鹅卵石铺就的道路,顺山势而行的阡陌小路,描绘出一幅浑然天成的布依村寨山水图。

  马头寨内建筑群以民居为主,同时也有官衙、寺庙等建筑。总管府是村寨的中心,位于村寨制高点,在整个村寨建筑中占有统领地位。宋氏家庙兴隆寺地位次之,位于总管府衙门之下。平民均住在较矮处。寨内防火水渠、水塘密布,全村三百多年未发生过寨火,保存较为完好应与此有关,进寨的三个路口处建有高大的石质寨墙,用于防卫。

  寨内现存明清民居建筑90多栋,大多坐北朝南,很好的与地形结合,建筑轻盈,体现出山地建筑特点。民居多为干栏式四合院、三合院,结构大多采用汉族民居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悬山木构架,青瓦坡屋顶。房间布局体现了布依族特色,为一正两厢加对厅(或照壁),正房面阔三间、五间、七间不等,正房大门外加建腰门,左厢前部多建有朝门。门窗均饰精致木雕,以龙凤、“万”字格等吉祥图案居多。布依族对一些雕饰图案有独特的解释,如他们认为“万”字格象征水车花或螃蟹花,都与水有关,反映了布依族自古顺水而居形成的水文化传统。马头寨布依先民在装修房屋时多就地取材,使用当地出产的椿树和楸树等木材,意味“家有春秋子”,即比喻家中有读书人。

  

土司衙门遗风犹存

  马头寨古建筑群是汉族与布依族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元代底窝紫江等处总管府遗址及清代民居宋荣宗宅、宋荣昌宅、涂世奎宅、宋耀玲宅、朝阳寺、兴佛寺等。

  马头寨作为元代底窝紫江总管府和明代底窝总管府的遗址所在地,见证了我国土司制度的发展过程,是黔中地区现存唯一的元、明两朝土司衙门遗址,也是国内已发现的唯一布依族土司衙门遗址。元明时期,西南土司衙门密布,经过从明代到清末陆续改土归流,加上数百年战乱频繁和自然损毁,现存的土司衙门已屈指可数。马头寨底窝总管府遗址衙门建筑虽已毁于战乱,但基址犹存,规制有迹可循,实属难得。

  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马头寨设置为“底窝紫江等处”所在地,元代行政区划大致划分为省、路、府、州、县(等处)五级,马头寨为顺元路所辖32个县级“等处”之一,设有底窝总管府,以仡佬族首领龙郎为总管,是土司制度形成初期,水东地区最早的土司之一。马头寨内的元代底窝紫江总管府遗址,占地600多平方米,现存元明时期石照壁30多米、石天井2个、变形寿字石雕图案一个,遗址前还有象征权力的72级石梯,直达寨中与古道相连。是马头寨最古老又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该遗址为元代在贵州实行土司制度的重要物证。

  明洪武五年(1372),水东宋钦任贵州宣慰使,亲辖水东十二马头,并代管贵竹(今贵阳)等十个长官司。委任水东宋氏旁支宋德茂任底窝马头头目世袭,代管葛马、开科和底窝等六马地。宋德茂以底窝总管兼底窝马头坐镇底窝(杨黄寨自此更名为马头寨,并一直沿用至今),从1382年开始修建底窝总管府,直到1432年左右才最终建成占地万余平方米的土司衙署。崇祯三年(1630年),水东宋万化和宋嗣殷随水西安邦彦反叛被剿灭,水东宋氏亲辖的12个马头被革除,其地大部设立开州(即今开阳县),底窝马头寨改为开州廉里治所。彻底结束了水东宋氏对水东地区长达千余年的土司统治,也结束了底窝宋氏前后八任土司历时260多年的统治。

  2006年,马头寨土司官寨(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有关专家对底窝总管府遗址现场进行了勘察,结合明代贵州宣慰司衙和思南府衙及现存明清南甸宣抚司署等衙门规制和建筑布局分析,马头寨总管府占地万余平方米,仿明代府衙规制建成,从南向北依山就势而建,前后依次为大门、差役房和仪门等组成的一进院;正堂(大朝门)、照壁和两厢、官守厅、牌坊等组成的二进院;议事厅(厅事)、照壁和两厢组成的三进院;土司住宅正房、会客厅和两厢等组成的四进院;以及粮仓、私塾、戏楼、酒房和后花园等。这些研究为当地准备修复底窝总管府,更好展示水东土司历史文化提供了基础,马头寨的土司文化还有待更深入地发掘研究。

  

珍贵的红色记忆

  马头村是有光荣红色文化的历史名村。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连续做出了“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西进云南”的战略决策,清龙河流域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行军路线。1935年3月底,红军主力南渡乌江经息烽到达扎佐。4月3日,红一军团一部由息烽进入开阳县境在禾丰宿营。4月5日,红三军团一部也由修文进入开阳底窝坝宿营,住在圆兴寺(今禾丰小学)、宋家祠堂(今马头小学)及马头寨村民宋升树家。之后,少部红军以佯攻高寨造成东进之势,红军主力则突然向南挺进,由贵阳乌当与开阳交界的鱿鱼井等渡口渡过脚渡河南下龙里,佯攻贵阳,此时正在贵阳指挥的蒋介石大惊失色,急调滇军入黔,红军则趁机挥师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胜利北上,在长征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也为马头村历史留下了珍贵的红色印记。

  清龙河流域至今仍留下许多珍贵的红军文化遗址、遗迹,在马头寨就有红三军团所书的多幅标语,村民宋光宝家外墙壁上,留有“打倒卖国贼的国民党”标语,村民宋升树家内墙壁上至今仍然留有“打倒不准士兵抗日的国民党军阀!”“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红军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等三幅标语,这些都是红军长征经过马头村的珍贵历史见证。

  (执笔: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处处长董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