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洪委员建议:
推进西部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本报记者 何佼阳 王 吟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贵州省农科院副院长黄宗洪提交了《关于支持西部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的提案》。黄宗洪委员认为,在西部地区以贵州省为例,目前全省500亩以上坝区共1725个,虽然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西部省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存在土地资源先天优势不足、配套投入不足、缺乏多渠道资金投入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西部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黄宗洪委员在该提案中建议,国家应支持西部省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山区农业机械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应用、提升山区特色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探索多种类型土地补贴政策等。
此外,黄宗洪委员还建议,围绕农业园区、加工基地、交易市场和重点产业带,实现农业生产重点区域与高速公路、主干道路互联互通,加快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山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加大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产地市场、冷链物流和产品加工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特色农业生产标准化。国家设立山区农业机械研发、产业化及推广专项,推进山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植保、烘干、废弃物处理等生产过程机械化,引导整合农机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农机推广机构等各类资源,加大山区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力度。
黄宗洪委员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针对西部各省区的重点农业产业,以定向特色作物、定点区域牵头的方式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专项,延续并加大对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专项支持力度。针对特定的重大特色作物,以提出需求的西部省区科研单位牵头、汇聚全国该作物研究领域的重点力量,聚焦特色作物产业从品种选育、种植到加工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集中攻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在探索多种类型土地补贴政策方面,黄宗洪委员建议,可以通过探索阶梯型、差异化农田基建补贴,如稻田综合种养需要的基建投入,采用政府补贴与农民(合作社)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减轻农民负担。